以PriusIII驱动电机为例,研究一下48槽8极永磁同步电机
这个想法由来已久,因为目前主流的EV, HEV如prius I, II, III代驱动电机,日产Leaf,以及新版雅阁,都采用了48槽8极的PMSM,这里不妨以Prius III的电机为例,好好研究一下该电机的性能与特点,推而广之,对这种或者主流的电动车用电机就会有深刻的体会了。感谢之前龍が如く发的讨论帖《以第三代TOYOTA Prius为例,讨论电动汽车驱动系统》: https://bbs.simol.cn/thread-33596-1-2.html
很多原材料和基本信息都在这里了,我就从这些信息里面梳理,仿真,分析吧,力争在新年初的这个月里面做点贡献!
电机的基本信息见橡树岭的报告,主要参数性能摘录如下:
很多汽车驱动电机采用的每极每相槽数q=2,尤其以48槽8极为多,从各厂家的选择看,这个极槽配合比较适合汽车驱动电机。 新能源汽车电机这个槽极配合算是经典配合了!
大家现在拼的都是制造工艺和细微的产品优化!
从ORNL的结果看,这个电机的功率为60kW,电池电压为201.6V,经过boost电路将DC电压提升到650V。
电机最高转速13500rpm。 对转子来说是个挑战,尤其是离心力影响和轴承冷却。
上面说电机的转矩为205Nm,参照这个图,如果用MTPA算法,电机最大电流应该为250A,交流值基本上175Arms。 电机最高转速13500rpm不算很高,转子磁桥要分析设计的好的话,问题不大。THS电机内部油冷(外部水冷),电机轴承用变速箱油来润滑和冷却要比水冷电机轴承要好的多。水冷却电机的轴承是脂润滑的密封轴承,这种轴承的极限转速要比油润滑的开式轴承低很多。 本帖最后由 pat 于 2015-3-3 21:24 编辑
参考前面报告中所给的电机尺寸,基于Ansoft Maxwell 2D建立了一个模型,硅钢片、磁钢等材料参考那个经典的培训资料。这里就不赘述了。
值得一提的是,该与前两代电机相比,该电机绕组改成了双层短距绕组(τ=5/6),根据交流电机绕组理论,这样可以有效消除5,7次谐波,但对下线工艺和成本来说更复杂了。
所建模型和网格划分如下:
其中灰色为硅钢片,假设蓝色磁钢为N极。绕组分别用蓝、红、绿色表示A、B、C相。(个人习惯而已)
根据多年使用软件的经验,网格划分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计算速度和结果好坏,好多初学者反应Ansoft网格剖分很烂。其实不然,Ansoft网格划分自有其独到之处。对于动态计算,可以继承静态场自适应划分的结果,但有时候网格数较多,影响计算速度。
最佳的方法是自己手动划分,在磁钢和转子表面等磁场变化较大的地方最后剖密一些。
尤其对于气隙,因为是运动边界,最后都剖几层,可参考关于prius电机培训文档中关于cogging torque计算的那一章。这里就不花太多时间讲了。
只说一点:最后band边界上节点数是旋转步长的整数倍。比如本例中设定转速10000rpm,时间步长为0.0125ms,每个步长为0.75°,刚好每转10步为一个cogging torque周期。
设定仿真时长0.75ms,则刚好转子转过一极,理论上cogging torque波动6个周期。cogging torque最大值1.15Nm左右,明显是经过优化的结果。
三相反电势结果,齿槽谐波很明显,峰值接近600V。
三相电感和自感,可以看到,其实不是正弦的,所以我们看到的电机动态理论中把三相电感看成恒定值+二次正弦波是理想化的结果,实际上考虑饱和等因素更复杂,所以好的矢量控制是需要标定不同工作点的电感值的。 本帖最后由 pat 于 2015-3-3 21:37 编辑
不太喜欢Ansoft后处理界面,所以可以导出数据自己处理。以前面的反电势和cogging torque为例,自己画图并补全另一半周期,同时算出线-线值,分别作FFT分解,结果如下:
可以看到,因为采用短距,所以5、7次谐波没有了,而通过Y-连接,相反应电势中3k(k=1,2,3...)次谐波也没有了。
相反应电动势的谐波总量为13%,而线反应电动势仅仅为4%。 再看看负载情况,假设线电流为150Arms,按照MTPA,电流角一般为-40°。算下来结果如下:
平均转矩207Nm,基本上就是Prius III的峰值扭矩,而此时转矩波动只有13.8Nm,对于不斜槽的电机来说是很小的。
再看看这时候的电感,无论数值还是波形都跟开路不一样了。所以说永磁电机的非线性很强,简单地用理想数学模型是存在很大局限性的。 能否从总体上介绍一下,为什么是8极?然后为什么是48槽,不是54槽,不是36槽,不是72槽? 楼主,能否附上电机的各部分磁路的磁密分布情况图。谢谢!{:soso_e183:} pat 发表于 2015-3-3 21:57
再看看负载情况,假设线电流为150Arms,按照MTPA,电流角一般为-40°。算下来结果如下:
平均转矩207Nm ...
请给出详细的数据,我用Ansys Emag计算一下。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15-3-4 20:39
请给出详细的数据,我用Ansys Emag计算一下。
可以把不同电流,不同控制角都仿一下。利用Ansoft的optimetrics很方便。比如这里我将电流从25A~250A,0~-90°都算一下。
后处理可以看到不同电流,不同控制角对应的转矩及转矩波动范围。如果对感兴趣的点,也可以拷出数据做傅里叶分析,看看转矩波动阶次。这个是产生噪音的一个来源。
本帖最后由 pat 于 2015-3-4 23:20 编辑
上面的结果很让人崩溃,这也是我不喜欢Maxwell后处理界面的原因,所以只好把数据导出来自己处理。这样就能看到不同电流下在不同控制角度对应的转矩及波动情况了。
总结一下所有点的平均转矩和波动水平,见下表。
绘出特性曲线,就可以看出在用多大电流,如何控制可以产生最大转矩了。
这个电机最大的优点就是100Nm(正常工作情况)电机的转矩波动很小,想必丰田是费了一番心思的。 dddjjjyyy888 发表于 2015-3-4 15:46
楼主,能否附上电机的各部分磁路的磁密分布情况图。谢谢!
看磁密没有意义。永磁电机必然有地方高度饱和。
比如下图是200Arms,-50°的结果
张老五 发表于 2015-3-4 09:00
能否从总体上介绍一下,为什么是8极?然后为什么是48槽,不是54槽,不是36槽,不是72槽?
这个学问就多了,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
如果是8对极配54,36槽,每极每相槽数为分数,磁阻转矩不够大。不利于提高电机转矩密度。
72配8倒是可以,但是这样的尺寸槽数太多下线困难,增加制造成本。
pat 发表于 2015-3-4 23:43
这个学问就多了,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
如果是8对极配54,36槽,每极每相槽数为分数,磁阻转矩不够大。 ...
其实槽数不难理解,既然已经选择了8极,那24槽太少,72槽太多,42或54槽是分数槽,下线比较麻烦,所以选48槽是很正常的
那,为啥是8极,为啥不是6极或10极呢?8极是最优的方案么? 有个问题,用电流当激励源,那么最大电流是如何确定的?200A或者250A是一定就能达到的吗? 最大电流是控制器容量决定的,需要和控制器联合设计。 沙隆巴斯 发表于 2015-3-5 15:15
有个问题,用电流当激励源,那么最大电流是如何确定的?200A或者250A是一定就能达到的吗?
楼下说的对,对于单个电机可以不考虑电流,算出不同电流和控制角下的特性,配不用的控制器就出不同的性能。 本帖最后由 pat 于 2015-3-9 00:13 编辑
注意6楼图中转子表面处的小凹槽,这个凹槽可不是随便开的。有了这个凹槽电机的电磁性能得到了全面优化。
首先反电势变了,谐波会变大。
另外转矩波动普遍变小。
以200A的仿真结果为例,波动幅值明显增大,波形也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