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 发表于 2014-9-29 17:06

wangjie5200 发表于 2014-9-29 13:35
tamagawa对旋变的设计也很随意的,我分析过他们几十套的图纸,没什么固定的套路,很随意。转子的形状不是 ...

除了模具精度,还有工艺,主要是保证每极对称,所以很多转子都采用周向错叠。

wangjie5200 发表于 2014-9-30 12:42

pat 发表于 2014-9-29 17:06
除了模具精度,还有工艺,主要是保证每极对称,所以很多转子都采用周向错叠。

错片叠装,这种都是理论的,把不对称误差均布。在实际生产中,生产效率会低很多,实现不了,成本考虑,都不错叠的,靠模具保证冲片的精度

pat 发表于 2014-9-30 20:08

wangjie5200 发表于 2014-9-30 12:42
错片叠装,这种都是理论的,把不对称误差均布。在实际生产中,生产效率会低很多,实现不了,成本考虑,都 ...

错叠技术很常见,电机里面也常用。

电动无限 发表于 2014-10-1 11:45

仔细看多么川和美蓓亚的旋变,铁心冲片上有记号槽,每片和每片之间旋转一个角度,这是模具自然保证的,不存在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wangjie5200 发表于 2014-10-10 09:58

电动无限 发表于 2014-10-1 11:45
仔细看多么川和美蓓亚的旋变,铁心冲片上有记号槽,每片和每片之间旋转一个角度,这是模具自然保证的,不存 ...

这种模具国内是开不起的,错槽高速冲

雪域一鸥 发表于 2014-10-21 10:33

好文章,谢谢分享!~~
学习了。。。。

雪域一鸥 发表于 2014-10-21 14:13

pat 发表于 2014-9-17 21:03
有基于此,我根据前面设计的极槽数和绕组等设计了一款旋变,可在Ansoft里做个仿真:

当激励给7V,10kHz ...

楼主,能否分享下工程文件,学习下,谢谢!~~~

pat 发表于 2014-10-21 22:08

雪域一鸥 发表于 2014-10-21 14:13
楼主,能否分享下工程文件,学习下,谢谢!~~~

设计商业问题,这里就不便于分享了。见谅!

向风何处 发表于 2014-11-12 15:33

定子绕组的激励源匝数是如何确定的?信号匝数如何确定?

pat 发表于 2014-11-12 21:36

向风何处 发表于 2014-11-12 15:33
定子绕组的激励源匝数是如何确定的?信号匝数如何确定?

根据阻抗和变比要求确定的。

向风何处 发表于 2014-11-18 13:19

pat能加个好友吗?qq?

pengchangjun 发表于 2014-11-29 20:39

wangjie5200 发表于 2014-9-29 13:35
tamagawa对旋变的设计也很随意的,我分析过他们几十套的图纸,没什么固定的套路,很随意。转子的形状不是 ...


我设计的一款8极电机选用的 4对极旋变,定子槽数是20槽。 若按照楼主分享的资料定子槽数应该是16槽。不知道为什么?

请谈谈槽数的选取精妙之处。

wangjie5200 发表于 2014-12-1 16:48

pengchangjun 发表于 2014-11-29 20:39
我设计的一款8极电机选用的 4对极旋变,定子槽数是20槽。 若按照楼主分享的资料定子槽数应该是16槽。不 ...

4对极旋变,20槽不好,精度做不好。根据经验,你可以试试18槽

pat 发表于 2014-12-3 22:41

wangjie5200 发表于 2014-12-1 16:48
4对极旋变,20槽不好,精度做不好。根据经验,你可以试试18槽

可以试试14槽的。奇数对槽更好。

wangjie5200 发表于 2014-12-4 16:43

pat 发表于 2014-12-3 22:41
可以试试14槽的。奇数对槽更好。

14槽的能做到合格范围内,但是做不了高精度,比如20分以内

pengchangjun 发表于 2014-12-4 18:38

wangjie5200 发表于 2014-12-4 16:43
14槽的能做到合格范围内,但是做不了高精度,比如20分以内

采取什么 排布方式 成正、余旋绕组最好?

旋变一个齿绕线圈就能输出正弦信号绕组吧? 为什么所有齿都要绕输出绕组?

pengchangjun 发表于 2014-12-4 18:44

wangjie5200 发表于 2014-12-4 16:43
14槽的能做到合格范围内,但是做不了高精度,比如20分以内

气隙磁场为正弦,定子槽内任何一根导体的反电势与转子旋转呈正弦关系变化, 那么旋变输出绕组为什么不做在一个齿上,或者两个齿上,以简化结构

向风何处 发表于 2014-12-18 17:07

pat 发表于 2014-9-22 21:24
很多spec上电气误差是用机械角度表示的,如30′ mech.,所以算到电气角度误差应该乘以极对数吧?

应该是乘以电机极对数/旋变转子极数吧?

pat 发表于 2014-12-19 21:49

向风何处 发表于 2014-12-18 17:07
应该是乘以电机极对数/旋变转子极数吧?

不是,旋变的spec上不会考虑电机的极对数的

向风何处 发表于 2014-12-22 10:19

4极16槽能做到定子齿上每相绕组交替对称分布,并且匝数相等,方便绕线,不存在一个齿上存在激励,sin,cos三个绕组,对绕组的对称性能够保证。绕线比较简单。降低绕组不对称造成的精度降低。个人认为在4极转子上如果可以,采用近槽极配合(Z=2*p+2)或者定子齿数是转子极数4倍这种方法,是否更合适一些。各位有做过实际这款的说说。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西莫论坛研讨会第九期——电动汽车用磁阻旋变的设计与误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