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7027
- 回帖
- 0
- 西莫币
-
- 贡献
-
- 威望
-
- 存款
-
- 阅读权限
- 90
- 最后登录
- 1970-1-1
该用户从未签到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前几年,用台湾联发科技(Media Tek)的芯片和软件,和便宜得令人乍舌的国产零配件,加上从名牌大厂搞来的设计图纸,就能组装出成本仅几百元的"山寨"手机。这些手机仿照诺基亚、摩托罗拉和苹果等大品牌的热销机型,外观炫目、功能花哨、不稳定、不可靠、不保修,依靠低廉的价格横行市场。
遗憾的是,2008年开始,诺基亚、摩托罗拉等纷纷推出不到500元的廉价手机,超过60%的山寨手机厂商选择逃跑告别了这个行业。原因很简单,人们对手机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先天不足、徒有其表的山寨机注定要被抛弃。
如今,手机行业的山寨史很可能要在风电领域重演:数十家整机厂和数量多得多的配套企业各显其能,不断提升产能,不断宣称自主创新取得成功,而事关行业长远发展的基础研究和标准化却被抛在一边。这不禁让人想知道,八仙过海的风电制造业者们,在乱象迭出的行业繁荣之后,能否走得更远、更扎实?
近两年,有媒体把风电戏称为"疯电":设备制造企业数量猛增、产能暴涨,远远超过了国家原先的计划,而中外各路企业的投资热情依然高涨,不论是不是能源行业的,只要和制造业沾边,就都要挤进来试试水。
一根杆子撑起三根叶片的行业为何有这么大的诱惑?不妨让我们根据现有的信息做一些大胆的推测。
首先,推行风电是执行国家战略的现实选择。签署京都议定书带来的强大国际舆论, 加上本来就很严重的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环境压力,迫使中国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节能减排。为此,中央政府提出了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强制目标。选择零排放的风电,无疑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象征意义。
然而,产业化是需要成本的,让企业抛开经济效益谈国家战略是不可能的。为了促使企业在风电产业投资,各级政府可谓煞费苦心,既提出强制约束,又给与一定的补贴。
一方面,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要达到10%。这意味着各大发电集团都要保证发电资产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风电当然是首选。
另一方面,国家电监会2007年公布了《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不仅不需要参与上网竞价,而且还将在并网时享受优先调度权和电量被全额收购的优惠。
更厉害的是,国家发改委、国家电监会下发的《关于2007年10月至2008年6月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和配额交易方案的通知》规定,在2007年10月至2008年6月期间,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上网电价高于当地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的部分给与补贴。其中涉及风电装机容量500万千瓦,补贴金额14亿元。
不仅如此,为了解决部分地方政府可能无力支付这一补贴的情况,该通知还明确规定,不能全额支付补贴的省级电网企业,可以凭借与短缺资金同等额度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配额证,以配额交易的方式,对无力支付本省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的省级电网企业,将按照短缺资金金额颁发同等额度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配额证,以配额交易方式实现资金调配。配额卖方向买方出售配额证,配额买方应在收到配额证后10个工作日内,按额度将款项汇入卖方账户,完成交易。
简单地讲,这种交易就是电费收入高的省级电网企业给"穷兄弟"送钱,特点一是迅速,二是强制。这样,各省级电力企业就有足够的积极性推动风电,甚至是攀比着上马风电项目,因为亏损不要紧,总会有人来买单。特别是对于电费收入较少的省份,风电项目越多收益就越多,何乐而不为呢?
就这样,风电项目建设日益火热,这也直接推升了设备制造企业的积极性。国家发改委下发《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对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商给予直接的现金补贴。按照600元/千瓦的标准,每家企业能够获得4500万元的先进补贴。与此同时,风电项目招标时中标联合体必须包含一家风电设备制造商的管理,也激发了中外设备制造企业投产扩能的积极性。
总之,有关各方为了完成政治任务也好,为了淘金也好,进入风电都是明智之举,再加上一向容易冲动的股市疯炒,风电变成"疯电"也就不足为奇了。
尽管风电很火,但实际上投资利润并不高。风力发电成本至少70%来自设备成本,购买国外设备每千瓦折合成本约6000元,国产设备5000元左右。对年可利用2000小时左右的风场而言,按现有电价测算,基本上都是赔本或刚刚保本。
对于企业来说,赢利是事关生死的原则问题,但又不能错过这次历史行情,于是山寨化就成了行业默认的最好的选择。具体来说,山寨化主要包括了两种现象:大量进口配套件和控制系统、层出不穷的"自主创新"。
国家能源局等有关部门了解,风电机组设计寿命20年,在机械工程、空气动力学、材料学等方面技术要求都很高。国内企业还达不到欧洲企业的水平,制造难度较大的主轴承、变桨轴承、齿轮箱等关键部件都达不到精度。
短期内解决不了,怎么办?只能靠"买"解决问题,但后续的问题可能会更大。
在20年的寿命中,风机的叶片、主轴承、齿轮箱、变桨机构以及电器和电子元件都会更换。而国内企业这方面的底子也很薄,届时将很难选到合适的备件予以更换。另外,变流器和大部分控制系统为国外产品,质保期过后获得备品备件的代价可想而知。另外,电力电子元器件更新换代很快,电路或者板卡损坏很可能需要完全替换原有系统,而为此所需的接口条件、信号类型、数据格式、控制算法等可能已无据可查。
总之,数年后可能出现大规模的风机无备件更换而较长时间停机的局面。
除了价格超低,山寨手机火爆靠的就是鼓吹多功能--"待机一个月"、"视频、音频播放格式通吃"、"超大触摸屏"、"重力感应"等等,借此提高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档次。
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风电领域,最为典型的就是层出不穷的"自主创新"成果。
近两年,经常会传出中国"自主创新"的兆瓦级风机出口海外,赢得一片赞誉的消息。但实际上,里面常见的套路是这样的:河南某个老板独具慧眼,早几年看到了风电大发展的良机,在招揽博士充门面的同时,寻找外国设计公司"联合设计"风机,然后按事先协议获得产品设计的知识产权,从此对外宣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机组又是抗台风又是抗沙尘,一边向别的想得到技术的厂家转让,一边拿所谓的技术入股来和有风资源的地方的合作伙伴建立合资工厂,用建立总装工厂换风资源,用风资源来捆绑销售自己的风机,同时自己建设风场装自己的机器,滚雪球越滚越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买个壳装进去,等股票涨了就抛。
东北某大学风能研究所一帮教授仿制美国GE公司风电机组,宣称自主研发,国内卖了十几家,做起来的企业几乎没有,这难道就是所谓的自主研发?
还有更多在细分领域的"自主创新"也长期占据了国内各大媒体的版面,从叶片材料到轴承,再到变速齿轮箱和发电机,短短几年间纷纷横空出世。然而,据记者了解,单单要解决一个适应高寒的问题,就需要制造企业从铸造到加工的反复试验,没有两年时间根本就不可能摸清解决问题的门道,其中花费的功力和可能的风险,绝非一般中小企业能够承担。对于那些富有感染力的"自主创新"口号,人们有必要保持警惕,因为当年的山寨手机也曾以"初级创新产品"自居。
其实在中国风电领域能真正设计整机的企业没有一家,这难道就是所谓的中国风电。该到 中国风电人清醒的时候,几年以后的中国风电市场的这些机组有几个能转动,这是一个有良知的中国风电人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