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96
- 回帖
- 0
- 西莫币
-
- 贡献
-
- 威望
-
- 存款
-
- 阅读权限
- 20
- 最后登录
- 1970-1-1
该用户从未签到
|
在用软件仿真建模时对于电感测试的方式和相关设置有一些困惑的地方,于是参考了西莫电子期刊13期李老师和付老师的“同步电机电抗参数计算”文章,和付老师的“电机设计常见问题解答专题(一)-电感”,最后对模型进行了设置并比较了仿真的结果和实际测试的结果。但是不知道自己在软件上面的一些操作和设置是否正确,另外也想知道软件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之间的误差是否合理,所以就想把自己的做法整理一下,希望路过的大佬指点一下。 如果有什么需要我改进的操作,回复后我会及时按照描述更改的。
首先在设置中选择了增量电感的计算方式。
关于Apparent 和Incremental,在Ansys2020R2 Maxwell Help 文档中有如下解释:
注释中说Apparent(视在电感)可以看做BH曲线上工作点到原点之间连线的斜率,而Incremental(增量电感)定义为在某一工作情况下,磁链增量与电流增量的比值。参考李老师和付老师在文章中的描述,我觉得计算增量电感合适一些。
然而帮助文档中另外一段话让我感到困惑,也是关于电感计算瞬态求解的:
有两条注意事项,其中第二条:对于一个多股绕组的场系统,当所有的非线性材料被冻结后,对一个绕组赋予1A的直流电流激励,而其他的绕组要保证开路(其他所有的激励源都要关闭)。
就是说帮助文档推荐测试绕组自感的方式是通入1A的直流激励来测试。但是这种方式求得的结果好像是视在电感吧?
那么,在前面选项框里勾选的是增量电感计算方法(Incremental),但在电路上用了测试视在电感的操作,这样对于结果是否会有影响呢?于是我先按照帮助文档上给的思路来测试电感。
模型如下:绕组匝数按144,此时除了绕组材料为铜,铁心材料为宝钢,其它地方(永磁)都设置为了空气。
激励设置如下:
得到电感结果:(如果有大佬需要看磁链等参数的波形的话我会在回复中贴出,这里就不放太多图了,影响浏览)
Laa=11.4125mH,Lba=-3.5325mH,Lca=-4.3525mH
其次,在现场的实际测试中我们经常会用LCR电桥来测试绕组的电感,也就是给绕组一个1V1000HZ的激励。虽然我也不太明白其中的原理。。。但是我在软件中也按照这样的设置求解了一下,作为对比。
激励设置如下:
电感结果如下:
Laa=11.2630mH,Lba=-3.4692mH,Lca=-4.3041mH
这两种测试方式的结果差别不大。最后是实际测试的结果,不过测试的只是一个绕组的自感(在模型中测的是A相绕组的自感,A相有两个绕组)
一个齿上的绕组是5.0827mH,两个串联起来为10.1654mH,这样算起来和仿真的结果差了1.1mH左右。仿真模型用的铁心材料(Baosteel),实际铁心用的材料(50A470),这个误差结果是否可以接受呢?
另外,如果我在软件中的一些设置和操作有错误的地方希望路过的大佬能够指正,还有我想请教一下,用LCR电桥的方式测量的是增量电感吗?对于这次的仿真,测出的视在电感和增量电感值比较接近,但是按照帮助文档中两者各自的定义,只有在BH曲线的线性区域好像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不知道我这样理解是否正确?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