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莫电机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897|回复: 4

[分享] 《ANSYS Workbench 结构工程高级应用》前传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7-11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ANSYS Workbench 结构工程高级应用》前传
时光如梭,岁月蹉跎。在投入了巨大的努力与经历了小小的波折后,笔者的《ANSYS Workbench 结构工程高级应用》一书,在ANSYS China公司的官方策划与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的帮助下,终于即将在2015年4月,通过全渠道出版发行了。总页数约480页,首印4000册,定价78元(赠1张DVD)。
既然是前传,则主要讲讲本书出版前的故事。这是一个屌丝逆袭的故事,这是一个励志人心的故事。
说到故事,要从2011年7月谈起。那时笔者第一次接触神奇的ANSYS软件。
笔者所在的部门,主要从事某专用空调(后简称空调)的设计与研发工作。在以前,大多是采用有限元法,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极少量的(仅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采用1:1样机的抗震性能台架试验,进行设计验证工作。
为了掌握和提升空调设计部的结构抗震设计能力,提高设计效率与质量,降低设计成本与保证设计进度,控制和降低综合成本,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知人善任,慧眼识珠的刘部长,于2011年7月,找到笔者,进行了一次短暂而又深入的谈话。基本内容是,给笔者一年的时间,学习并掌握空调结构抗震设计知识。使用的方法,要求基于ANSYS软件的有限元法。
而当时的笔者,仅仅是建筑专业专科毕业后,从事机械设计工作仅3年,除了用GB50017的方法简单计算过一次,一根梁或一根柱的承载力,以及用有限元插件Simulation,随便跑过几个分析外,力学与有限元有关知识几乎空无一物的生手。
从零起步的人,没有过往知识的羁绊、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没有对失败的恐惧,在单一目标的指引下,精力与能力比较方便集中,也会让学习更有针对性和效率。在合理的学习方法和足够的坚持下,往往容易迸发出惊奇的能力。
几天后,我公司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张先生,对技术部门的部分人员,进行了为期五天的ANSYS Mechanical APDL 12.1版的面授培训。
这次培训中,张先生介绍了ANSYS静力学分析的各项基本操作,让笔者第一次近距离的了解了这个软件。虽然在之前,大约是从2010年开始,笔者在同事王先生和张先生的帮助与教导下,自学使用Solid Works软件后,又独立自学了,其有限元插件Simulation和Flow Simulation。基本了解了,基于有限元技术,进行结构和流体分析的基本操作。但是在操作层面,其与ANSYS完全不可比较。
古板的界面、不熟悉的英文界面和需要从零开始,学习从未了解过的专业知识、身边毫无专业人士可以请教,曾严重的打击了笔者的学习兴趣。笔者只能求助于网络的资源。
现在想想,其实对于任何一项专业知识的学习,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作为支撑。一个专业知识强大的高人背后,必定蕴藏着强大的学习能力。自学能力强的人,是孤寂的、痛苦的、又是欢愉的、内敛的、内心强大的。迷茫时,他们可以利用合理的学习方法和坚定的信念,一步一步的走向光明。
网上看过一个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大概意思是,在任何一个行业中想做到卓越,一般需要付出一万小时的努力。那么换算以下,每天8小时,去掉低效率时间,大概每天5小时的正常学习时间。去掉休息日与繁杂事项等,每年约200天的有效时间。那么达到一万小时,约需要10年时间,才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而受制于应试教育体制下,流水线式“生产”出的学生“产品”,普遍自学能力不足。对于需要独立自主的掌握未知领域时,往往束手无措,这严重影响了个人能力的提高。对于2008年专科建筑专业毕业的笔者,学习能力和英语水平是硬伤。
笔者在有限元类QQ群上遇到的普遍现象是,提问用词不规范,思路无参考的提问者,或者上来就说别人的论文是怎么做的朋友或者是XX问题ANSYS能算吗,几乎无一例外,是在校研究生;而对于就职于企业的工程师,他们的提问方式一般是,我有这么一个工况,ANSYS能算算是否有变形等。
无论如何,合理用词的提问与描述问题,是从业者的必修课。
另外,CAE不像是CAD,用户必须十分了解CAE软件背后的或者所需要模拟物理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与实现方法的有关理论知识,再将现状和最终目的用CAE软件实现它;而CAD一般不需要了解软件背后,是用的什么算法实现的这个功能。只需要学会适应软件的操作模式,让计算机去执行操作就可以。对与错一般比较容易直观的被审视。对从业者的知识限制,更多的取决于工程经验。
CAD中,某参数如厚度如半径的取舍,一般纠结于,实现造型美观、运动功能、方便装配、方便制造、方便加工、满足制造成本、腐蚀余量、成型余量、方便采购等,直接用来生产的要求;CAE,某参数则源于,模态频率、应力、应变、变形量、屈曲荷载等后,形成的直接满足性能,而后考虑是否方便生产的要求。也就是CAD是驱动源是车间;CAE的驱动源是CAD,而后是车间。
其实,CAE更多的是执行翻译官的工作。
在具体打开CAE软件之前,首先了解需求和期望的答案。然后分析此问题,属于数学或物理问题中的哪一个类型。可能可以用哪些方法去模拟,去简化,去转换,并形成一个大致的分析路线。这时候是定性分析;而后就具体问题转换成,可以用计算机,可以被CAE理解的模式,进行表达和描述的比如格式或者说语言或者说设置。将其传递给软件,而后选择算法、控制规模、控制精度、控制时间,并及时纠错纠偏。软件运行,得出一个结果。用户使用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与经验与技巧(注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都不是CAE软件,能帮助或者代替或者预知的了的)去判别,此结果是否合理,是否精度足够,是否得到了我需要得到的结果。然后判断是否合格和合理等问题。这是定量分析。
对于未知领域知识的学习,在初级阶段,各种资料在数量上的积累与翻阅,是最重要的。初级阶段,需要用最快的速度,并且需要最大数量的翻阅全部资料,通过量的积累,给自己找到一个方向的指引;当熟练到一定程度后,资料的质量与深度才更加重要。
时刻对自己提问,我有什么资料、我看了哪些资料、它说了什么、我学了什么、还缺乏什么、如何做、怎么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资料的哪些内容,可以解决相同或类似的问题、还有可以哪些解决方法等等。
对于各种资料,笔者向来是个贪婪的“吸铁石”。之前与工作有关的各种手册与专业书籍的PDF版本,笔者累积了上千本,共计约5亿字的浩瀚数量。有一次,通过移动硬盘,将部分资料发给了上海的江先生。其看后对笔者说,笔者给的资料够一个10人的团队看1年。
当然,笔者不是学痴。并行的,与工作无关的,休闲类生活类的PDF也累积了近千本,约2亿字。累的时候,随便翻一本“闲”书,放松一下心情,扩展一下思维,也是不错的选择。
与工作有关的跟与生活有关的,各种PDF文件,笔者收藏了约50G。
笔者是工程师,不是科学家,工程师要求会用就好,而无需特别深入的了解各种公式和原理,是到底如何推导出来的。在巨大数量资料的支撑下,其内容总量绝对超过人的记忆力。那么笔者能做的事情,就是提前翻阅全部资料,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目录,当需要解决某些问题的时候,翻阅这个“目录”,就知道了哪些书的哪些部分,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哪些书也可以进行参考,而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详尽的学习和使用。这样下来,解决问题的效率会比较高。
在这种量的积累阶段,往往需要的是速度和了解框架,而无须了解细节。这种思路也是笔者从,曾奉为打工皇帝的唐骏先生,在大连理工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学习到的方法。学习中期的细节内容,待适当熟练以后,再专门钻研。
初级阶段漫无目的的翻阅资料,是极其痛苦的。就像网络上一篇文章所说的那样,“多少人,没熬过那三厘米”。其实,再坚持一下,再努力一下,冲过去了,前途就光明了。而大多数人,尤其已经工作后,在生活与事业的重压下,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冲的很远。
其实应该感谢天赐良机。笔者考一级建造师的时候,正是岛国某核电站爆炸,中国的同类项目全部叫停,使得笔者有了近一年的空闲时间;笔者写书,也赶上某些项目进度较慢,而新项目没有跟进的空歇期。又是一年。
在结束了第一次ANSYS面授课程后,笔者大量的搜索有关ANSYS的一切信息。QQ群、电骡子、小浣熊、百度文库、新浪爱问、百度搜索、网盘、同事、专业论坛、专业书店、万能的掏包等等,都是获取信息的渠道。
在翻阅了大量资料后,笔者有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发现。原来几年前(过了好久才确认是2002年时,从 ANSYS 7.0版开始)ANSYS公司,就革命性的推出了Workbench平台。
从1997年开始,经历了5年的潜心开发,终究凤凰涅槃。ANSYS为日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出了一个足够强大的,且与时俱进的全新的设计平台。它WIN风格的界面、简单而人性化的操作、强大的功能,深深的吸引了笔者。
而现在的ANSYS公司,则走着美国资本市场上,常见的大并购,狮吞象的经营战略。上市以后在不断做加法,做横向扩充。但是似乎纵向的深度,没有来得及跟进。
仅仅过了不到一周,也就是大概在2011年的8月份,笔者毅然决然的放弃了APDL,而将所有精力转投到Workbench平台的学习。还好在当时,刘部长没有严格限定,学习的具体内容与路线,只确定了最终目标与完成时间。
笔者自从2010年左右,开始混迹于各大专业技术QQ群以来,通过不断的交流与讨论,了解和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与技巧。应该感谢所有网友对笔者的帮助与支持。
在掌握了一些资料后,笔者开始第一次安装ANSYS 12.1。对于从90年代,80286时代的DOS系统开始接触计算机,又自主安装过WIN 95、98、ME、2000、2000 Server、XP的笔者来说,软件安装不是问题。但是许可证部分,确实让笔者很是郁闷。在反复安装了5次,经历了4天的痛苦后,终于成功了。
由于对计算机长期的接触,逐渐形成了喜欢收藏古董CPU的习惯。在经济许可的情况下,现在已经收藏了各大厂商(INTEL、AMD、HP、三菱、摩托罗拉、Sun、IBM等)最近二十多年大部分型号的CPU,共计约60块。
凭借着基于Solid Works软件的建模能力、以前积累的有限元插件Simulation操作知识、在刚刚结束的ANSYS面授培训中,所学到的基本操作流程、之前下载了众多Workbench教程的支撑下,尤其是在当时,可奉为Workbench平台教程开山之作的《ANSYS Workbench 12.1基础教程与实例详解》和一颗SB似的战斗意志的帮助下,在第一次安装成功软件的2天后,笔者做出来了第一个极其简单的,平板受压变形的算例。
WORKBENCH平台中,似乎严重弱化了单元的概念。其使用默认的三维实体单元,使得大部分没接触过有限元的初学者感到迷茫。而其即使到16.0,也只能采用插入命令行的方式,更改和更换单元参数。确实给人一点学习上的障碍。
而当年《基础教程与实例详解》的作者浦先生,也成为现在ANSYS China公司官方策划Workbench基础教程的第一人;其第二版出版两年后的笔者,则成长为类似教程作者中的第二人。没猜错的话,笔者应该也是出版了ANSYS教程的作者中,最年轻的一只了。
成功后的喜悦程度,取决于成功的大小和成功路上的艰辛与否。
笔者是喜欢灰色、藏青、黑色的衣服,喜欢黑莓手机和辉腾汽车带来的低调稳健感,虽然在小心灵中,有时也略带狂虐。
第一次实践成功后的笔者,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庆祝与喜悦,只是一种幸福感与成就感,在心间不停的围绕。甚至后来ANSYS China说“Yes!”的时候,笔者也没有特别庆祝。
成功意味着信心。第一个成功的算例,只是有限元之路上,很渺小很普通的一个里程碑,但是对于笔者,这让笔者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
在学习期间,刘部长并没有给笔者,分配太多的日常工作,而是尽可能的给笔者一个相对宽松和自由的学习空间。也许那一段近半年的连续学习时间,是让笔者能如此迅速成长的一个良好的外界因素。
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是初学者需要经历的事情。随后笔者翻阅了更多的教材,更多的在QQ群上参与讨论,一点点一遍遍的尝试与操作,在失败中逐渐成功。静力学、热分析、线性屈曲、模态分析、预应力模态分析、随机振动、响应谱。直到有一天,笔者完成了一次流程相对完整,内容非常简化的响应谱分析后,笔者笑了。
在学习的早期阶段,需要熟悉与掌握软件的操作流程与步骤;中期需要广泛而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支撑;后期需要对思路与技巧的锻炼以及开拓视野,站在云端。这是笔者自学路上的感悟,也渗透进了笔者新书《ANSYS Workbench 结构工程高级应用》的始终,形成了贯穿全书的指导思想。
在学习了基本的,响应谱法抗震分析所需的流程后,笔者发现,单纯的掌握操作步骤,是远远不够的,而软件背后的原理,才是真正需要理解的,和支持你去做的更好的原始能量。
前几天(2015年2月前后)qq群上有朋友提起它应聘CAE类岗位的经历。说考官问,快速的,立刻的回答我,某梁能承受1倍的荷载,那么将梁高增加一倍,新梁能承担多少。当然这是基本的平方关系的公式。而当事者听到的完整的提问与笔者描述的略有差异。无论如何,当事人没有快速说出正确答案。主考官说了一句英文,大概意思是我不想要一个只会软件的人。SO,学基础理论吧,这才是你的硬功夫。奔跑吧,兄弟。
前几天在一个流体分析群,有人提问,也挺有意思的(2015年1月前后)石油输送管道,很长,水平放置,如果远端的泵停了,而管道无限长,那么管道近端的出口的石油会是流出来吗。也许是哪个传说中你淋过雨吗的问题的第二种版本。这群被CAE固化了思想的人,很多人说不会出现半管流,半管流散开后形成的液滴不满足连续性方程等等。笔者说,前面无所谓,都肯定是满管流,后面肯定是半管流。出口附近,跟杯子装半杯水,然后倾倒杯子有区别吗。最后就是重力主导,跟粘滞力对抗。
这时,大约在2012年的1月份,一个可以说改变笔者未来发展方向的契机出现了:有人招聘兼职写手。
这段传奇经历,逐渐改变了笔者的事业走向。
此时,距离2015年1月的出版时间,还有36个月。
在QQ群上,有朋友说他的一个朋友,需要Workbench方面的写手,让我加他的好友丁先生联系。经过简单接触,我们确定了针对Workbench 14.0结构方面,做一个基础教程的创作意向。丁先生给我了几个类似书籍的样章,让笔者根据其基本框架与格式,去写个自己的教程。经过几次修改,笔者的样章,获得了丁先生的认可,开始签订合同。
大概就是ANSYS Workbench机械设计模块的各个功能模块、每个模块写1-2个章节的内容、框架与格式遵照样章,内容任意、按照页数支付稿酬,总排版后在450页左右。总稿酬仅可在笔者的城市,购买1平米使用面积的房子。
虽然书稿不要求多么深入的内容,但是创作的过程对笔者而言,还是艰辛的。依仗着半瓶墨水,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还真的写出来大约10个章节的150页Word的内容。此时,距离笔者学习并使用Workbench,仅半年多时间。
经过丁先生的修改,稿件质量合格,可以进行更多的创作了。而这时已经是2012年的5月份了,笔者2012年正常计划中的年度目标,是考取全国一级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证。虽然笔者非常珍惜这次能够展示个人水平的机会,不过执业资格证,对笔者的诱惑更大。古人云:“印者,执政之所持也。”执业与职业,还是有本质差异的。
俗话说,两害相权取其轻。在拖拉了一段时间后,笔者将全部精力,重新投入到了建造师备考中。而此时的笔者,已经在建造师考试方面,投入了数百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很幸运,经过了总计约1000小时学习时间和艰苦卓绝的努力下,最难的专业课一次性通过,另一门公共课通过。遗憾的是,另外两门公共课分数未过线。总体水平打败了当时全国约80万参考人员中的大概80%,虽败犹荣。2013年又继续努力,补考未过的两门公共课。
建造师是在2012年9月考试,真是天时地利。岛国某工厂在地震和海啸后,发生敏感物质泄露,轰动世界。余威波及中国,使得那一年同类项目全部停建。这使得部门的专用空调产品,忽然间没有了订单,使得当年的全年空调销售额,仅可买购一辆本田轿车。公司总的销售额依然好多亿,好多亿。那一年,笔者在工作上比较轻松。
在集中备考阶段,基本的时间消耗如下:临考一个月,笔者每天早上8:30-11;30耳机听着网上下载的,比较优秀的老师的课程,电脑用WORD打笔记。下午完成正常工作,或者进入建造师类的QQ群,参与讨论与做题。晚上19:00-21:00,背题、做题、背书、抄答案、看笔记。临考一个月时间每天学习6小时,周末几乎不休息。这是180小时。
尤其是临考一个月的时间,尽量按照人类记忆曲线,进行着各种重复性的,刺激大脑的工作。适当的补充了营养。保证完全的放松休息,如果感到效率不高,宁可休息也不痛苦的学习。
临考三个月到临考一个月,每天4小时,这是240小时。
临考半年到临考三个月,每天2小时。这是200小时。其中扣除了写书的时间。这部分集中精力的总计学习时间620小时。
更早的时候,大部分是分散到了建造师类QQ群讨论与搜集各种资料和早期的课件筛选与资料整理中。
最后统计,大约纯粹学习时间是1000个小时。而付出的总时间,断断续续接近一整年。
建造师考试,是典型的文科考试,需要强大的记忆力。也许年轻的笔者,在这方面独占优势。后来了解了思维导图,也了解了人脑的运行机理,发现脑能力确实是越用越灵活。所以,不要让你的头脑待机。用起来,你会发现,你的大脑其实很强大。
应该感谢在建造师类QQ群中认识的,广东省惠州市的吴先生。为了感谢吴先生的帮助,2013年的11月,笔者特意带着本地特产,飞抵广州,面谢本人。买的周末的往返机票,周五正常下班后,晚上收拾东西,周六凌晨赶往机场,落地后,坐了三小时的城际大巴车,下午抵达惠州市的吴先生家中,周日晚上白云机场返回,周一正常上班。除了从白云机场返回哈尔滨时,起飞时间晚点半个小时外,中间没有延迟和拖沓,一切交通工具都是那么的准时准点,打了一个漂亮的短平快。
这是笔者第一次坐飞机,机型是空客318。之前看过几十集的《空中浩劫》节目,对飞行事故有所了解。笔者知道飞机的安全运行与否,很容易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购买机票之前,看了一下广州附近的天气,推迟一周后,天气转好,才购买了机票。还好,往返途中没有任何异常。
白云机场还是很大的,走了好久才找到地方。还好路牌比较多,很方便,就是候机楼太长了。起飞的座位在前部,机翼中央盒上,发动机的振动通过脚掌感觉的挺明显,尤其是放起落架,动作筒的声音很大,感觉是螺旋状的逐渐展开。回程是在后半段座位,低头看下去,夜景很美。进近的时候耳朵压力很大,挤的耳膜疼了20分钟一直没调整过来,挺难受的。一路上带着笔者价值1300块钱的森海塞尔牌,带主动消音功能的耳机,噪音感觉小了很多。约10分贝。
第一次一个人在两天时间里,完成哈尔滨市→广州市→惠州市→广州市→哈尔滨市的旅程。总旅程,借用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有《海底两万里》。
这一年,也是笔者第一次玩一个,在一年的时间跨度中,从机械设计方面,转投数值模拟技术,再跳跃至建筑行业执业资格考试,又回到数值模拟方向的游戏。
考取建造师时候,学习并掌握了一种,重逻辑抓重点的学习方法,是最大的一笔无形遗产。
今日成功的高度,都是在往日成功的遗迹和失败的尸骸下,堆积出来的。就像是能撞碎泰坦尼克的冰山一样,大部分人只看到了露出水面的部分,而有谁知道,那些所谓的高人在成名前,背后努力的多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笔者的自学能力,除了建造师考试时,积累的学习方法外,主要是刚刚工作不久的时候,大约2010年在,王部长的支持下,自学空调用管翅式换热器,传热计算方法的过程中锻炼的。
因为是手工计算,在浩如烟海、错综复杂、又交叉引用的公式中,顺出一条路线,着实费了不少精力。后来尝试采用EXCEL自动计算,又自学了EXCEL软件。将繁杂混乱的各种公式电子化,逻辑化,又消耗了很多精力。
总传热系数、对数温差修正系数、雷诺数、普朗特数、努谢尔特数、管排修正系数、最小截面质量流速、焓湿图、析湿系数、露点温度、焓值、比热、对流膜传热系数、翅片效率等等。
其实学换热,绝大多数精力,都是在计算总传热系数。
在这个阶段,形成了全面大量的参考各种资料,提出核心问题,抓住重点,确立行动路线和逐个建立关键里程碑,并各个击破的基本学习思路。
笔者发现,即使在空调行业或者压力容器或者类似换热器行业的专业人士,也很少像笔者这样,用一年的时间只做一件事------它怎么用理论公式吧换热性能算出来。
拥有了一个大公司的专业化平台、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和一颗永不止步的心,也让笔者有机会有能力,逐步完善自我。
人体是革命的本钱。蜗居在办公椅的生活,让笔者的体能有所下降。为了让自己强大起来,羽毛球、自行车、篮球、哑铃、慢跑,伴随着笔者。尤其是哑铃、自行车和篮球,让笔者拥有了一定的肌肉量和耐力。经常可以看到的是,周末笔者独自去办事或者玩的时候,两天时间累积60-80公里自行车全城的跑。长时间的室外运动,也晒出了如小爽爽所说的“古铜色”皮肤。
在体能状况较好的春天夏天时期,笔者拥有110/70的血压,平静状态坐姿58下每分钟的心跳,平躺46下的心跳。
秋天体能测试时候,做出了反应速度满分、单腿站立闭眼120秒爆表、纵向跳跃高度满分、身高与体重比例满分、俯卧撑满分的好成绩。2014年也是笔者的皮肤,晒的最黑的一年。
书稿交付进度严重拖后,丁先生很生气。在支付了可怜的稿酬后,终止了合同。后来这些稿子中6-7个章节的内容,出现在了后续出版的两本14.0书中。一本叫从入门到精通,一本叫超级。两年后,其中一本被取名“超级”的书,机缘巧合下,笔者还结识了它名义上的两位作者。
写手的经历锻炼了笔者的创作能力,并为以后真正独立自主的编写教程,积累了经验,建立了信心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1年尝试建造师,加入各种建造师类QQ群,学习学习方法和下载了各大名校名师20G的各种资料,不断的听课、做笔记、做题、背书、演练,到2012年大概3月份转向创作,9月考试完毕。
在休息一个月后,2012年10月,一个独立创作一本,真正属于自己的ANSYS Workbench教程的想法,逐渐清晰。
此时,距离2015年1月的出版时间,还有26个月。
对于有限元,对于写书,为什么笔者要用如此大的冲击力去挑战?其实一切都源自于,笔者对于未来的恐惧。
笔者虽然就职于空调方面岗位,但是通过加入空调类QQ群发现,可能是本企业空调产品绝对实力的原因,也许是行业聚焦的重点不同,大家谈论的话题,笔者不熟悉,笔者熟悉的内容,在空调行业几乎没有同行。虽然笔者可以用最大的努力,做到尽量高的专业化素养,但是剑走偏锋,会让人越专业就越迷失。
这让笔者很是担心,万一日后跳槽了,会怎样?
传热计算,是笔者第一个想到的救命稻草。经过了前后约一年的努力后发现,此路不通。不过换热知识的积累,确实让笔者,对于影响换热器性能的因素与程度,较其他同事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而笔者认为,有限元做的好,是个通用性技术,可以让未来的路更加宽广。
按照西工大出版社编辑的话,写书,是个社会效益大于经济利益的事情。一本得到了ANSYS 中国公司的认可的书籍,会给自己在专业化的道路上大大加分。
名下一个发明两个新型专利与一本第一也是唯一书名的著作,也会让笔者晋级工程师职称的道路,走的更加顺畅。
在使用ANSYS软件的过程中,随着分析规模的增大,计算机内存容量不足的问题,深刻的困扰了笔者。经过三次升级,笔者的笔记本,已经升级到了该平台下的最高。2012年12月,投资6千元采购了一台,适合更大规模,且能更快速完成有限元分析的计算机。
凭借着对计算机十几年的接触与了解,提前选配硬件散件,在有限元这种计算密集型性能需求特点的要求下,合理搭配,自己攒出了一台私人订制的有限元分析机。
2012年年初撰稿的时候,还是笔者处于有限元水平相对青涩的层次。写出来的稿子满足了量的要求,因为按照页数支付稿费,但深度写的不是很深,也写不出多深。那个时候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还是很少,更多的停留在操作层面。但是还是可以应付,后来水利出版社杨编辑所说的,“攒”出来的这种书的内容与质量要求。
2005-2008年,专科时代的笔者,曾着迷于商业故事,曾经连续购买了《商界》杂志。在众多商业故事的启迪下,笔者也了解了差异化竞争这个概念。重新翻看笔者自学时,所参考的教材后发现,基本上讲理论的只讲理论,将操作的只说操作。
不过,也不能全怪教材质量问题。很多写教程的都是大学老师,其评教授职称需要一本书。仅仅要求数量,而不考虑质量的职称评审机制,使得出书的出发点不够单纯。反过来80年代左右出版的书籍,反而比较有内涵。笔者最近也专门购买了,数十本70年代到90年代出版的理论书,去从更底层的角度,了解大师的心。
这样读者在拥有一个最终目标的前提下,很容易不清楚于何时在何处,能够找到所需的知识的渠道。并且面对大量“攒”出来的书,其“干货”有限,并不能较好的将“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有限元结构工程师?”这个问题说的很清楚。
看《博客天下》的某一期,当期的主题的特斯拉汽车。有个文章说了,差异化竞争下,你要被别人认可,必须要比别人好很多,不能好一点点,必须好很多,才有生存空间。这也类似于笔者高中时代,听英语老师说过的一段故事,查理卓别林成名后,收到一个新人写的稿子后,卓别林说,只有当你像我一样成名的时候,才可以写这么烂的稿子类似。作为一个ANSYS教程市场的搅局者,搅屎棍要打的狠,才能不被淘汰。
笔者的计划性很强,一般喜欢抽空的思考一些,规划一些,然后执行。成书过程中的内容框架,都是几次深入的思考后,形成并确定的,并且在执行中间基本未做修改;相对的,ABAQUS某教程作者江先生,却显得更加文艺范,写到哪是哪。
乱世出枭雄,在ANSYS教程“水货”遍地的今天,笔者要做个搅局者。核心思路就是差异化竞争。
鉴于笔者较早的接触计算机,对其硬件知识有着一定的了解,在使用了ANSYS软件后,才第一次深刻的理解了计算机中“计算”这个词的含义。一个将笔者的硬件知识与ANSYS软件知识融会贯通,帮助读者装配适合于中小规模有限元分析用,高性能计算机的专题的想法,逐渐清晰。
另外结构分析时,金属材料不同温度物理属性不全,有时候是一些读者的短板。笔者又参考有关材料手册,汇总了多个牌号不同金属不同温度下的物理属性表。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规划,一个基本框架形成了。如上文所述,将内容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逐渐展开,并融入笔者在设计过程中,积累的“直接参与设计生产的有限元工程师”信息与经验和软件的各种操作技巧与领悟,尽可能的写成一本有内涵的、有指导意义的、来自设计一线知识与经验的、真正能帮助读者,学好有限元,学好Workbench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这是笔者的目标。
关于考证。中国笔者已知的,暂时只有压力容器行业《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委员》的SAD设计证跟SAD审核证,算是在有限元领域,比较有内涵有含金量的证书。其他证,都是花钱买证,骗钱骗人骗感情的“水货”。
本书内容不抄袭帮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笔者的英语水平不足,看不懂那些英文。
2013年10月前后,书稿的基本框架规划,已经完成,下面开始开始实施。
此时,距离2015年1月的出版时间,还有13个月。
这时笔者已经从12.1升级到了14.0和14.5,距离15.0发布仅差2个月。2012年最初的书稿规划,是基于14.5版进行的。由于一些拖延,笔者认定针对15.0的最新版进行编写,比较有利。故等待15.0发布后,案例部分的内容,要完全采用新版软件进行操作。
2012年11月时,笔者还是使用09年购买的笔记本,进行着书稿的撰写。由于新版软件未发布,可以做一些与版本无关的内容方面的准备工作。笔者最初选择的是,用3个月的时间,翻遍笔记本中下载的全部可能用的上的基础理论书籍,先把理论部分的章节做出来。
2013年5月到9月,重上战场的笔者,再次冲击一级建造师桂冠。无奈阴沟里翻船,相对简单的两门未过科目再次败北。
成书过程中,案例部分的大规模计算,都是在新购买的台式机上完成的;文字部分和操作截图部分,以及小规模的案例计算,都是在笔记本上完成的。
在截图中,采用断续线条箭头,指引操作的顺序与位置的风格,是笔者已知的,所有ANSYS书中唯一的一个。这也是细节上的差异化竞争。
研究STAAD方面的魏先生,在其即将出版的新书中,谈到了发现软件BUG的话题,挺有意思。ANSYS等高端软件,有相对完善的求解精度测试与软件编制质量控制规则,相对不太容易有BUG。而笔者在本书中,介绍了笔者发现的3处BUG。也算是没白了解ANSYS。
通过参考一本,笔者认为框架值得借鉴的有限元理论书籍,为整个基础理论章节的内容框架,在3个月的时间里,连续的翻看了约80本专业书籍,在共计约2000万字阅读量的累积下,通过逐本翻阅类似书籍,丰富内容的方式,将常用的有限元理论、力学理论、流体力学与传热学理论、数值算法、计算机图形学、振动及动力学理论等,有关理论知识与原理,逐渐的从干瘪的知识框架,丰富完善成了拥有约10万字,纯文字内容的基础理论章节。没想到这部分写了100页。
看过一篇文章,名字大概是《工程师对计算机的滥用》。其中有一句话笔者很喜欢,大概是:“看一个工程师的真实水平,就看它脱离了计算机后,还能做哪些工作”。
高中时代,斯蒂芬•霍金教授的《时间简史》曾让笔者着迷。记得其序言中,有这么一句话,出版社对教授说,作为一本科普书,你的书中每出现一个公式,销量减半。有限元工程师这个头衔,之所以叫工程师,而不是有限元科学家,笔者认为是通过广泛的学习和了解基本原理,在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即可的一群人,而不需要像科学家那样,抽象化、数学化和定律化。没人喜欢研究晦涩的数学公式,而排版时也极端复杂。故笔者尽可能的在基础理论章节中,不出现计算公式,用纯文字的形式,描述了一个又一个的基本原理。
以前相对分散的基础知识,在这次集中学习下,得到了完善和升华。
并行的,笔者也参考材料手册,编写物理属性汇总表。在纵向表格排列五号字大小的格式下,经过一个月的时间,第一版排版出的Word页码约100页。在书稿完成一半左右时,考虑到此部分页码太多,通过重新排版和内容缩减,压缩到了约50页,后期压缩到约20页。
2013年12月底,经过约一个月的观察与准备,新台式机采购、组装、调试完毕,立刻投用。技术革新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整体上看,台式机的计算效率,比笔者的笔记本高3倍或更多。该台式机在日后,其更高的性能,为笔者更快、更详细、更完美的执行日常工作上的数值模拟工作和运行书稿中的计算案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正式撰写书稿案例部分之前,在全面翻阅已有资料的同时,笔者过滤了仿真论坛最近两年中ANSYS板块,笔者认为内容较好的所有帖子,下载并排版,最终筛选成了一个约600页WORD的内容。逐个帖子打印出来,不断的学习、参考、演练、掌握。其很多内容,都融入进了案例中的技巧部分。
2013年12月5日,ANSYS 15.0发布。半个月后,笔者从14.5成功换装新版软件。开始双版本并行使用的时代。1月初,第一个案例周期扩展案例,计算并截图完成。
2014年过年后,在返回哈尔滨的火车上,沉默不语的笔者思绪翻腾。几个小时的车程里,将书中案例部分细节内容的规划完成。有哪些案例、每个案例框架性的内容分配、每个案例融入哪些技巧与感悟等等,在手机的记事本中,一条一条的记录。在成稿后,当时规划的内容,几乎完全展现。
此时,距离2015年1月的出版时间,还有10个月。
上班后,根据火车上的内容规划,一步一步的完成案例内容。到2014年4月,约70%的案例完成,算上基础理论章节,全书内容完成大半。
成稿部分有一个案例,是承担“龙卷风”荷载的冷却塔。其产品设计工作自2010年起,,延续了3年多。仅前期对技术规格书的翻译工作,笔者就独立的完成了约10万字的内容。中期严谨较真的德国人,不停的挑剔,使得方案修改无数,计算报告总计修改20余次。此项目倾注了笔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现在该产品刚刚进入制造流程。
原书稿的第一个案例,是深入完整的介绍了软件安装的每个步骤。经丁先生提示,由于其可能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故将该案例整体删除。
有限元计算结果,是与网格尺度与质量息息相关的,而笔者发现,在已出版的有限元类教程中,专门讲解此类问题的资料很有限,虽然对于数值模拟技术,其是一定会遇到的问题。笔者特别添加了一个,通过多种网格控制方法,验证解的网格无关性的案例。
原计划将计算机硬件选择专题与金属物理属性表,放置在纸质版正文的最后。后来发现页码较多,大概可以排出60页。在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编辑的建议下,忍痛将硬件选择专题内容砍掉一半。还好后来采用了随书赠配光盘的形式,原内容得以保留。
计算机硬件选择专题后方,引入了笔者亲自测试的,不同规模不同计算项目,求解时间情况的测试的内容。虽然测试数据的结果数据,只有几十个点。但是为了准确获得,每个数据点都连续运行两次计算文件,取求解时间的平均值。大规模计算时,往往计算机满负荷连续数天不停歇。
期间还有一个与朋友合作出书的小插曲。通过有限元QQ群中认识的孟先生,有与笔者合作编写教程的意向,其编写并插入一些有关起重机行业的案例内容。一些合作和波折后,笔者决定仍然坚持独立编写。
很多大规模计算,都是在笔者的台式机上执行的。当时笔者还住在公司提供的免费宿舍,所有费用全免。尤其是晚上,笔者的台式机经常为了调试案例的计算文件,彻夜满负荷运行,电费可是用了不少。这可是商业电价(宿舍地处哈尔滨二环内,是商业地产)一块钱一度电啊。
空调随机振动案例的工程实际,是执行的响应谱分析。其模态分析部分,笔者跟我公司研发中心同事做的,使用APDL与梁单元进行的相同分析,进行过对比。大部分模态频率结果几乎一样。最小的同阶频率差异几乎为零,最大的同阶模态频率差异,不超过30%。这是笔者第一次,用笔者的分析完全黑箱的,跟其他APDL用户比结果。
书中几乎每一个案例的背后,或多或少的都有着各种故事,由于内容较多较杂,本文不再详述。
成稿过一半的笔者,开始到处联络出版社。
一个人的战斗,是痛苦而无助的。笔者多次进出本地的专业书城,翻看所有书架上ANSYS类的图书,而后翻看电脑中,所有电子版有限元类书籍,逐个的统计出版社信息,逐个联系。包括2011年就开始接触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笔者先后统计了25个出版社或者出版公司的联系方式,其中实际联系了14个出版社或出版公司,有11个联系的较为深入。
这11个是:北京纸磨坊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四川省天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
所有人都对我说“No!”
这个打击是巨大的。
让出版社或出版社公司说“Yes!”,是有条件的。
基本都要求作者承担全部出版费用,行业内称为“自费出书”,总成本在3万-8万之间。或者必须将稿件修改的面目全非。
虽然说的NO,不过很多出版社的编辑,还是很亲和的。
有些编辑很贴心的为笔者介绍出版流程;有些则帮助笔者排版;有些则帮助笔者计算不同条件下的出版成本;有些出版社不管销售;有些则可以全渠道铺开销售;有些可以提供光盘;有些则是纸板为主;有些出版社同意,通过降低首印数量,以降低初始成本;有些出版社则考虑,是否可以通过添加作者,以降低笔者的出版成本;有些告诉笔者,书籍的市场营销和未来发展问题;有些出版社告诉笔者,社会意义大于经济效益;有些则告诉笔者,稿酬计算规则;有些则解释香港的书号、大陆的单书号以及丛书号的区别;有些则对目录的排版格式,提出了意见、有些则告诉笔者如何进行合作出书,而不是单纯的自费,这样整体成本可以缩减很多等等。
在此感谢所有以上11个出版社或出版公司的编辑。
直接寻求出版社的支持无效,笔者想起了从QQ群认识的小伙伴们。
惠生集团的沈先生,以前透露过笔者一个利好消息,ANSYS公司有专门的出版支持预算,可以考虑联系ANSYS,看看他们的态度。这时转换思路,开始联系之前在安世亚太面授培训中,结识的安世亚太公司前哈尔滨分公司,高级销售经理田女士。当时其虽已离职,不过在热情的田女士的建议与提示下,笔者找到了方向,开始联络安世亚太沈阳分公司、安世亚太北京总部的市场营销部、ANSYS 中国上海分公司和ANSYS 中国北京总部的市场营销部等。几个电话与邮件后,“No!”。
通过章先生,结实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曹先生。当时最初的想法是,通过各种朋友,找到一个有限元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帮助笔者的书写一篇前言,以提升本书的影响力。在寻求ANSYS公司支持的阶段,就顺势转变成,写前言+希望获得ANSYS公司的出版支持。在曹先生的努力下,联系到安世亚太沈阳分公司的老总,不知何原因,没有了下文。曹先生也很无奈,不过依然感谢曹先生。
而后笔者开始独自的到处联络。那个时期,电话邮件无数。在联系安世亚太北京总部时,笔者的稿件与思路,得到了上文提到的,某书的作者黄先生的支持与肯定。其对书稿内容和未来发展等问题,提出了很多很有实际意义的建议和意见。
2013年笔者有幸参与了两次安世亚太公司组织的培训与行业交流活动。一次是售前培训。主讲是沈阳分公司的刘先生。一周时间里,刘先生对笔者印象深刻。笔者超乎他人的表现,也得到了时任安世亚太公司,哈尔滨分公司,高级销售经理田女士的赞许。
还有一次是行业交流。一天的时间里,多位安世亚太公司的专业工程师,介绍了ANSYS软件多个模块最新的功能与实践效果。而刘先生,则对14.5版Workbench的新功能,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田女士组织了这次活动。在休息间隙,笔者与田女士进行了,历时约两个小时的商讨,谈论了笔者出版计划和未来的个人发展问题。田女士也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
2014年4月左右,笔者无助迷茫的到处联络出版的时候,笔者首先联系了田女士。在田女士的建议下,想起了刘先生这位老朋友。电话过去,热情依然。在刘先生的引荐下,几天后,笔者面见了正好来哈尔滨出差的,安世亚太沈阳分公司的王先生。下班后,咖啡厅,笔者带着装满书稿的笔记本,滔滔不绝的介绍了两个小时的思路与内容。王先生很认可,也提出了很多建议和意见。
咖啡喝完,下楼吃晚餐时候发现,王先生是当时笔者认识的第一个,与笔者相同的,使用黑莓手机的朋友。
几天后,在王先生的努力下,辗转数人,帮助笔者联系上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的杨编辑。在中国,上头有人,好办事。至此,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正式开始与笔者商讨出版事宜。由于其是ANSYS 中国公司指定出版社,杨编辑需要将书稿的样章、内容介绍、目录等,通过邮件转发给ANSYS 中国的老总评审。
经过了两个月的漫长等待,ANSYS 中国说“Yes!”
ANSYS 中国回复的邮件里这样说:“本书是作者使用ANSYS的心得之作,凡是结合实际工程应用部分,都是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应用价值,读者是非常需要这些的。”
“心得”一词,第一次让笔者,有一种遇到了伯乐的感觉。邮件回复的日期是2014年6月5日。
这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而ANSYS 中国公司本来并没有再次支援,并策划此类WORKBENCH平台书籍的计划(第一次是浦老师的书)。笔者稿件的出现,算是打破了ANSYS 中国公司的原计划,硬是挤上了,通往作者俱乐部的快车。而当初笔者独自联络ANSYS 中国的时候,拒绝的理由也是,计划已满,没有预算,明年再说。
此时,距离2015年1月的出版时间,还有7个月。
在等待的两个月里,笔者坚持完善未完成的稿件与进行成稿部分的校对工作。至与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前,全部的稿件,都经过了笔者4次审阅与修正。
关于书名。由于笔者没有出版经验,在第一版备选书名中,采用了“精益研发”和“软实力”这两个词。“精益研发”是ANSYS公司“仿真驱动设计”理念,在安世亚太公司的具体体现;“软实力”则体现了产品设计中,人类创造力与智慧的一种能力水平;还考虑过“阶梯”这个词。因为书稿内容,是从初级到高级逐渐提升的,笔者认为“ 阶梯”这个词,比较符合行文风格。
该书名均被ANSYS 中国公司否决。
2014年8月末,在确定合同内容的过程中,有关书名,笔者准备了7-8个备选书名,提前在十几个有限元类QQ群内广征集意,最后筛选了大概5个备选书名,提交出版社。
均被否。
最终遵照出版社的意见,使用了相对稳健的“结构工程高级应用”的名字。
6月5日邮件中,提出了需要增加“非线性”和“耦合”方面的内容。由于非线性的内容较为复杂,且不在最初的内容规范范围内,有点让笔者措手不及。经过一个月的准备与撰写,7月份,笔者将修改后的稿件,再次发给杨编辑。
有关“接触非线性”案例。由于15.0版中,新增了用简化的螺纹接触的方式,模拟螺纹结构的功能,笔者将这个内容做成了一个简单的算例。此算例发生了多次报错,且不收敛的现象。笔者无奈之下,电联安世亚太沈阳分公司的刘先生。很快刘先生发现,并修正了笔者在设置中的错误。与此对应的,又重写了基础理论章节中,有关接触的全部内容。
撰写“几何非线性”案例时,由于多次不收敛,断续的占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笔者才做出了一套相对“完美”的算例。
“材料非线性”案例,笔者参考最新版ASME规范,依照其新算法和规定的“应力-应变”曲线关系公式,计算出材料实际的性能数据,添加进了案例中。
一如既往的,笔者在每个案例中,都融入1-4个使用方面的小技巧。
2014年的7、8、9三个月,是繁忙而充实的。但是劳累的很幸福,因为得到了认可,因为看到了希望。
成稿后,笔者统计了19个案例的图片总数。简单的加法计算后,着实吓了笔者一跳,竟然有950余个图片。平均每章案例48个图片的内容,极其详尽与丰富。
笔者是尽可能的,让每个案例的内容与操作截图相对不重复,使得文稿中尽量的没有类似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所谓“废话”图片与操作。而案例之间蕴藏了,或多或少的内在联系与逻辑上的传递,这类似于程序设计中的“指针”。使得每个案例,不再是可以完全独立于稿件的“孤岛”。也许只有笔者这样,是完全由一个人独立编写的书稿,才能做好,将案例的互相内容,联系起来的事情。每个案例不光针对软件操作,大量的文字部分,更多的展示了笔者的实践经验与思路。也许这部分内容,才是本书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某些大段的文字,是不直接的与案例内容有关,它可能只是告诉读者一个思路、一个现象、一种方法和一段领悟等,笔者在后期排版时,尽量的将可以移动的文字部分交叉排列,使得每个案例,在页数上尽量一致。笔者相信,本书的内涵,远大于市面上大部分类似的书籍。甚至可以说不是“编著”,而更接近于“著”。
古人云:“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第一版过后,总会让人顺势的联想起第二版问题。笔者在本书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按照网友的说法就是“发功太猛”,以至于成稿后,笔者在进行第二版内容规划时,有一个问题,始终想不到完美的答案。那就是,第二版要怎么写,才能超越第一版?
是继续坚持独立编写,还是引入其他同行参与?如果引入同行作者,稿件的内容如何分配,如何高效率的沟通与协调,质量与风格如何保持一致,各方面利益如何平衡等等的后续问题接踵而至。是否需要增加多体动力学、转子动力学、电或电磁等方面的内容?如果增加,具体应该怎么写?本书有关材料非线性与接触非线性案例的内容仍显干涩,是否有必要全面深入介绍这方面的内容?EKM,SCDM等这些以往的中文教程极少关注的内容,是否应该深入撰写?是否应该将,笔者曾经付出巨大努力的,换热器计算方面的知识,将手工计算的流程,扩充出一个冗长的热分析案例,和完善对应的基础理论章节?在计算机硬件选择专题中,是否应该更广泛更全面的测试,不同软硬件条件下,不同规模不同分析项目的求解效率?是否有必要,租用超算中心的超级计算机,实测一下新版软件的多核并行能力与效率?中文版的从计算机图形学、拓扑学、数值离散化方面出发,有足够内涵的网格划分教程,一直是整个有限元教材范围内的短板。以至于很多时候,翻看一些HM,ICEM等教程会发现,如何高质量高效率的划分网格,基本上取决于个人经验,而不是严谨的数学算法。是否有必要完善这部分内容,形成一个独立的专业案例和完善对应的基础理论章节?严谨的有限元结果,是需要实验验证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检测结果的差异,以及形成两者出现差异的因素、机理、规律,是否有必要做出一个专题?
太多的问题浮现在了脑海。也许这些或未来更多的问题,会在真正编纂第二版时,能有一个合理的答案。
8月份,回到家乡,父亲很高兴,叫上了几位亲属聚餐一下,宣布了出版获得认可的好消息。之前打印的两套样稿,在亲属们赞许的眼光下,传递着。
9月初,确定了全部内容后,签订了出版合同。因为是要式合同,能商讨内容不多。无非就是名字、内容、进度、稿酬、字数等等的问题。
谈到合同,在以前到处联系出版社的时候,很多编辑要求填写选题单。其包含了有关书籍内容以及作者的一些基本信息。但是联系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的时候,在ANSYS 中国说“Yes!”以后,跳过了这个步骤,直接谈如何把它出版出来。
9月中旬,在完成全部书稿,并经过最后一次校对后,笔者将稿件的原始Word文件、原始Tiff格式截图、压缩后的计算文件、光盘中的附录等,全部刻录成2张完全相同的冗余光盘,采用与出版社快递合同文件过来时,相同的快递公司,将签订的合同与光盘稿件返回出版社。
为了感谢杨编辑连日来的奔波劳累,笔者特意购买了,几斤哈尔滨特产的红肠和多个品种的酒芯糖一同快递,使得仅装2张光盘的快递,变成了一个大纸箱。几百块的东西不多,但却是一种心意,你们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此时,距离2015年1月的出版时间,还有4个月。
小插曲。10月左右,上文提到的取名为“超级”一书的,其中一位作者刘先生,在QQ上与笔者交流过一个,准备独立出版ANSYS教程的计划。出于朋友间的友谊,笔者帮助询问了几家,以前联系过的出版社编辑。笔者发现,也许曾经笔者经历过的“No、No、No”的故事,会在他的身上重演。
偶然中,笔者在联系杨编辑时发现,如果完全自费承担笔者这本书的全部前期费用,需要10万到12万元人民币;而其他出版社的费用,则是上文提到的3万到8万。
小插曲。稍早些时候,上文提过的沈先生,也在他的ASME书籍出版后,很大气的送了笔者一本新书,以及另一本其他朋友编写的有关EN 13445的书。
9月到10月,机缘巧合下,笔者认识了小爽爽。我对她说;“我看到了你最美的笑脸。”;她对我说;“好的感情不是追逐,而是互相吸引”。那段时间两人性格相投,互相吸引,感觉十分甜美。
总有很多故事或者很多人,会让你从某首歌中,获得共鸣。然后因人因事,而用某首歌曲去记住它。因为她,我喜欢上了很多歌:《心墙》、《爱你十分泪七分》、《不想让你知道》、《如果云知道》、《冬季来台北看雪》、《伤痕》、《原来的我》等。
11月,我还是原来的我。拭去泪花,重披战袍,继续战斗。
11月初,在与责任编辑张编辑,确认了光盘中的内容后,双冗余的母盘已发往出版社。
12月初,刚刚跟责任编辑,张编辑确认了扉页、前言、目录等内容。在笔者的要求下,二校后,需经过作者最后确认一下书稿,再进行三校。而常规上,对于出版社此类书籍,是不需要在最后阶段,再经作者确认书稿的。
张编辑很为笔者着想,建议通过一些手段,来帮助笔者规避稿费,在一次性支付时的所得税问题。
第一次看到张编辑发来的版权页的时候,着实让笔者意外。同类浦老师的《基础教程与实例详解(第二版)》是37.25印张,赠2个DVD,定价78。而笔者的仅仅30.25个印张,赠1个DVD,定价也是78,相当于把笔者的书的定价,抬高了约20%。更高的定价,也是对书稿实力的一种认可。连锁的,高定价意味着笔者的稿酬可以拿到更多。
小插曲。11月的最后一个周末,笔者面见了哈尔滨鑫源出版公司的总经理吴总。洽谈使用按需印刷的方法,希望采用少量印制全彩色书籍的方式,完全还原本书全貌的思路可行性和成本。吴总很详细的跟笔者介绍了,各种印刷方式的优缺点和成本信息,也热情的分享了,在他从事出版事业历程上的各种经验、感悟、教训和故事,以及一些行业套路和潜规则。在此表示感谢。
此时,距离2015年1月的出版时间,还有2个月。
最后阶段,经过观察发现,市场上已经出版的ANSYS类书籍,对其公司发展历程,都是极其简略的只言片语。为了让在大家忽视的领域,也做到出类拔萃,笔者仔细翻看了网上资源,重写了前言中原100字左右的发展历程的内容,从1963年到2015年,该部分的字数,也扩充到整整一页。
此时,距离2015年1月的出版时间,还有1个月。
由于各种原因,出版进度拖延了一个多月。至2月初,编辑将样稿发给了笔者,经过4天时间,从后向前,再从前向后的最后一轮校对,样稿修订完成。总计约950幅插图中,有6个需要替换,文字部分查找出了约370个批注,还好大部分仅仅修改几个字而已。
小插曲。在笔者第一次拿到样稿后方发现,本应放置在光谱中的选配计算机,跟材料物理属性表的内容,被排版进了正文。由于出版在即,将选计算机的这几个章节调整出来,太浪费时间,而这60页就误打误撞的变成了正文。后来确认,将属性表继续放置在光盘中。
光盘部分在笔者的要求下,补充了每个案例所使用的原始模型文件。在2014年5月与出版社编辑,讨论光盘内容的时候,编辑要求不提供模型文件,只提供ANSYS的项目文件。这次重新补全了模型,并且写了一个非常详尽的光盘使用说明。
在等待出版社回复的几天里,突发奇想,准备用热分析模块建立书名模型,做了一个近似于移动热源效果的视频。经过几次实验,最后采用了180次独立的稳态热分析,每次求解移动一点点的热源和传热系数的位置,并使用ANSYS软件的设置中,调节背景色的功能,逐次微调背景颜色,这样连起来的效果,是高温区域在移动,背景颜色在渐变。然后单独截图,使用会声会影软件,将这180个图片合成为1920分辨率的视频。本创意从策划,到实施再到完成,一共用了几乎4天时间,而结果就是短短的9秒钟。该视频文件在光盘中附赠,但并没包含项目文件。

U库上的分辨率很差,细节没有体现,原始视频文件,看起来也没有单独的图片,那样的清晰。
属于我的能控制的稿件部分没问题了。
我是幸运的,没精力多次修改,跟删减的痛苦与反复。新认识的江先生说,他以前出书的时候,改稿子都改疯了。当我拿到样稿的时候发现,内容基本不变,只是文字部分,跟图片位置关系等,稍经修正与重排版。书稿几乎原汁原味的,还原了2014年9月交付出版社的样子。暂时不确定的是,由于ANSYS公司人事变动,序言部分谁写还不确定。不过,这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由于2月要过年,估计2015年的4月就能上架销售了。
小插曲。在QQ群上,笔者无意间结识了,迈达斯北京总部的赵先生。因为迈达斯中国公司,在2013年刚刚成立,产品推广刚刚正式铺开,需要出版一本,也应该是行业内的第一本,针对NFX模块的教程,去打市场。赵先生找到笔者,期望尽快熟悉软件,出版一本教材。可以预见,2015年的笔者又是繁忙的一年。而正常规划中,2015年应该是继续考取一级建造师。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一个疯子一样的战士,总能创造奇迹。再大的困难,也抵不过SB一样的坚持。去掉2012年占用的大半年时间的考试用时,和2013年为期4个月的再次上阵,从2011年到2014年,笔者用两年时间,完成蜕变。
除了感谢本文其他部分谈起的朋友外,还需要感谢笔者的父母,在父母坚定的支持下,笔者才有勇气去完成75万字的书稿。感谢天津的王先生,在百忙之中无私的帮助笔者,审阅并修改压力容器案例的样稿;感谢杭州的张先生,针对笔者希望完成的视频教程部分内容,在的录制方法和内容分配上,进行了多次基于实践经验的悉心指导。并对双方未来发展,给笔者许下了一个大大的承诺;感谢公司副总经理王总,对稿件提出了诸多建议与意见;感谢长春装甲兵学院的张先生,给予了诸多有关出版时的注意事项、出版内容分配、出版后续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建议与意见;感谢QQ群上所有支持笔者的朋友。
感谢ANSYS中国、感谢安世亚太、感谢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感谢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万水分社。
感谢所有帮助过笔者的朋友。感谢所有朋友的鼓励、支持、关注、关心、关照、关爱与关怀。你们都是笔者生命中的贵人,没有你们,也许笔者还是个混吃等死的颓废青年。
前几天,笔者回忆了出版过程中,出现的所有朋友,筛选了大约150位。准备在出版后,一一赠送签名书留作纪念。现在的创意是,采用派克牌标准黑色墨水在前言侧签名、提前刻了一个带有书名的印鉴,印在版权页、使用便签,在每一章的首页错误粘贴,方便查找章节号、最后一页盖名章、采用得力拍文件袋,保护快递中的书、使用补充夹,将光盘固定在封底、设计一个硫酸纸的封皮,包裹在书的外表面、甚至有可能用激光雕刻机,在扉页上烧出图案等等。
笔者将这些创意,跟沈阳的温博士(90后的美女博士在读啊)一一讲解,得到了很多赞许。
29周岁的单身狗、专科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同专业、助理工程师职称、空调产品机械设计岗位、领导眼中,一只只是用来画图的2B、CAD→Solid Works→Excel→ANSYS、从描图员向有限元工程师的华丽转身、26个专业技术QQ群的管理员、ANSYS China公司官方策划教程《ANSYS Workbench 结构工程高级应用》的唯一作者与唯一参编人员、也许还有第二版、也许还能写本Midas NFX教程…… ……


前传的故事,已经完成。
但新的故事,却在不断在上演。
新的奇迹,也持续在发生。
时光如梭,其实,一切从未停歇。
本文完。




刘笑天
              2015年2月19日星期四
   于哈尔滨

评分

参与人数 1西莫币 +6 收起 理由
销声匿迹 + 6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西莫电机论坛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详情请点击★ 西莫电机论坛会员交流专用群欢迎您西莫电机论坛加群请注明论坛用户名及所从事专业,否则不予通过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7-12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恭喜楼主!求签名赠书{:soso_e179:}

点评

你也真好意思,楼主写了这么多,还不赶紧去买一本支持一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2 16:21
西莫电机论坛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详情请点击★ 西莫电机论坛会员交流专用群欢迎您西莫电机论坛加群请注明论坛用户名及所从事专业,否则不予通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8 天

连续签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5-7-12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深白色的影 发表于 2015-7-12 13:54
恭喜楼主!求签名赠书

你也真好意思,楼主写了这么多,还不赶紧去买一本支持一下{:soso_e101:}
西莫电机论坛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详情请点击★ 西莫电机论坛会员交流专用群欢迎您西莫电机论坛加群请注明论坛用户名及所从事专业,否则不予通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7-13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wayne 发表于 2015-7-12 16:21
你也真好意思,楼主写了这么多,还不赶紧去买一本支持一下

看了下目录,跟自己的专业不相关,不然就真买了,毕竟目前workbench的资料比较少。{:soso_e113:}

点评

没关系 书中很多 学习方法 经验技巧 都是各行各业通用的知识 极少数的 案例 才是行业相关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25 20:02
西莫电机论坛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详情请点击★ 西莫电机论坛会员交流专用群欢迎您西莫电机论坛加群请注明论坛用户名及所从事专业,否则不予通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6-3-25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深白色的影 发表于 2015-7-13 20:45
看了下目录,跟自己的专业不相关,不然就真买了,毕竟目前workbench的资料比较少。{:soso_e113:}

没关系
书中很多 学习方法 经验技巧  都是各行各业通用的知识
极少数的 案例 才是行业相关的
西莫电机论坛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详情请点击★ 西莫电机论坛会员交流专用群欢迎您西莫电机论坛加群请注明论坛用户名及所从事专业,否则不予通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西莫电机圈 ( 浙ICP备10025899号-3 浙公网安备:33028202000436号

GMT+8, 2024-11-24 08:27 , Processed in 0.10205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