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duee 于 2015-1-18 13:57 编辑
ASSM-1算例电动机状态下的匝间短路有限元分析 beta@mail.sdu.edu.cn Mon.,15 2015 一、问题描述
算例位于 Ansoft程序文件夹下的\Examples\RMxprt\assm\assm-1.mxwl,自动生成Maxwell 2D工程。
a) 故障状态
设电机平稳运行,在某时刻(t=0.1s),A相绕组出现匝间短路,即某槽某层的导体束内(Number of Conductors=26),有约1/3的导体(26/3≈9束导体)被短路出了A相绕组。(同时也意味着:距离此槽一个节距上的另一个槽内的9束导体也被out了,这18束导体,构成了一个单相9匝短路线圈)
b) 参数描述
A相绕组每根线棒内的导体数:26 (即Number of Conductors)
A相绕组的总导体线棒数:16 (如图1)
A相绕组匝间短路的导体数: 9
A相绕组的总电阻:2ohm
A相绕组形成匝间短路线圈的电阻:0.043ohm (2ohm/16/26*9=0.043ohm)
A相绕组的总端部漏感:0.00051H
A相绕组形成匝间短路线圈的端部电感:0.000011H (0.00051H/16/26*9=0.000011H)
图1 A相绕组的所有线棒 c) 模型描述
如图1所示,红色虚线中为A相的一个导体棒。它如果出现匝间短路,那么其有效导体数必然发生改变(由26变为17)。同时会造成黄色虚线中的导体棒有效导体数发生改变。同时,会在两个槽内,形成一个新的短路线圈绕组。
基于以上考虑,建立如图2所示的新模型。将匝间短路的导体解列成两个子导体。如图2所示,绿色的为不短路的导体(其Number of Conductors=17),红色的为发生短路的导体(其Number of Conductors=9)。同理,与短路槽串联的另一个槽内的部分导体,也是这样分割成红绿两个子导体。各子导体的定义方向与原来母导体的方向一致。
在绕组构成上,绿色子导体可以像原母导体一样,照常连入A相绕组PhaseA,如图3所示。而两个红色子导体,则构成一个独立的绕组winding_sc ,如图4所示。
绕组连接上,短路前,PhaseA与winding_sc是串联的;短路后,winding_sc的两端并不是被直接短接,短路点接触并不紧密,难免有一点接触电阻,即winding_sc被一个“接触电阻”短路。姑且设这个接触电阻为winding_sc电阻的1/10,即0.004ohm(当然也可以更小),如图5所示。
图2 将短路导体拆出的新模型
图3 新的A相绕组PhaseA 图4 短路绕组winding_sc
图5 PhaseA与winding_sc的连接方式 二、具体操作
a) 有限元模型的更改
具体的2D绘图更改,以及绕组的重新分组,这里不作详细介绍,可参考上面的分析,自己完成。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既然是短路,就一定有机电暂态的缓冲过程,要在Maxwell 2D 工程树MotionSetup中的[Mechnical]选项栅里,选中Consider Mechanical Trans一项,则机电暂态的输入数据可以自动得到,它们决定了暂态分析里的“转矩方程”。为模拟电机从零速开始的动态过程,将初始角速度置零,如图6。
图6 设置机械暂态参数
b) 外电路的更改
由RMxprt模型自动导成的Maxwell模型时,电机的外电路也自动生成。原模型的外电路如图7所示。图8给出了原三相绕组的局部放大图。可以看出,原三相绕组的三相是对称的,各相都有三个串联部件,即:1. 绕组本身(即有限元中的几何模型);2. 绕组的电阻(有限元几何模型中无法考虑,所以只能在外电路中考虑);3. 绕组的端部漏感。
图7 原电机的外电路
图8 局部放大的原电机的三相绕组接法
显然,为考虑电机的A相绕组的改变以及短路绕组winding_sc,这个电路拓扑需要改变。根据以上分析,改变后的绕组接法如图9所示。
图9 加入“短路绕组”和“接触电阻”后的绕组接法图
同时,为了控制开关S_sc的通断,需要再加上控制S_sc的电路,如图10所示。这个电路使开关S_sc在电机启动100ms后,发生匝间短路。
图10 短路开关S_sc的控制电路
对图10中的模块进行以下说明。首先是开关的属性模块,为了与逆变桥中的开关器件相区别,这里新定义了一个专门的开关模型sc_switcher_model,其属性如图11所示。其通态电阻Ron=0.000001ohm;关断态电阻为1e6ohm,是个很大的值。控制信号sc_signal大于0V时,开关导通;小于0时,开关关闭。
图11 图10中开关模型sc_switcher_model的属性
然后是图9中的S_sc开关模块的设置,其属性如图12所示。它的开关模型MOD(或称开关逻辑)来自图10中的sc_switcher_model,控制信号ID_V来自图10中的电压表Isc_signal。
图12 图9中S_sc开关的属性
剩下的就是图10中的触发源V_sc,它的属性如图13所示。Td给出了短路时刻为0.1s。Period和Pw取得尽量大,超过仿真时长,即意味着在0.1s时,触发信号从-1V变到1V后,一直保持到仿真结束。
图13 图10中触发源V_sc的属性
c) 外电路的更新
经过以上步骤的到的外电路如图14所示,可以对比一下它相对于图7,有什么新的改变。为了在Maxwell 2D中更新外电路的拓扑和配置,需要进行以下操作:①在Circuit Editor里保存一下新的电路。② 如图15所示,选择Export Netlist,将新的电路保存为c:\sc_circuit.sph文件。③退出Circuit Editor。 ④如图16所示,在Maxwell 2D中导入c:\sc_circuit.sph文件。
图14 新的电路拓扑
图15 导出新的电路拓扑到外部*.sph文件
图16 从Maxwell 2D的Excitations中更新外电路
d) 修改求解设置
仅修改一项,其它保持默认。即把Solve Setup中的求解时间,由原来的0.04s,延长到0.2s。即可求解了,如图17所示。
图17 求解设置修改
三、分析结果
a) 理想的分析结果
电机由0速起动,在60ms左右进入稳态,100ms时发生匝间短路,保持到200ms。结果如下所示。
图18 全过程转矩曲线(100ms时发生短路)
图19 全过程转速曲线(100ms时发生短路)
图20 全过程定子电流曲线(100ms时发生短路)
图21 匝间短路所构成的短路线圈的电流波形(100ms时发生短路)
图18给出了转矩曲线,可以看出,100ms以后,转矩开始了周期性的大幅振动。
图19是转速曲线,因为是恒转速的负载,所以转速在短路后变化不明显,但仍有介于+13rmp和-15rmp之间的波动。
图20是定子电流曲线,短路后,三相电流都增大了,短路相的电流与另外两相的电流波形相比,略有改变。
图21是匝间短路所构成的短路线圈的波形,短路后其电流是非常大的,可想而知,短路线圈是承受不了这么大的电流的,必将烧毁并开路。
因此,需要对结果进行修正,在外电路中加上winding_sc短路后烧毁并断路的逻辑。
b) 修正的分析结果
设winding_sc在短路半个周期后烧毁,即在110ms之后烧毁并开路。
为实现上述假设。可以对图5进行修改,即在winding_sc的近端串入一个控制开关,使其在110ms时断开,修改后的接法如图22所示,实际的电路接线如图23所示。
图22 串入开路电阻后的接法
图23 短路绕组串入开路开关后的电路
分析结果如下:
图24 转矩曲线
图25 电流曲线
图26 转速曲线
图27 短路绕组内的电流
补充内容 (2015-1-19 13:41):
分析的是同槽内的匝间短路,毕竟没有端部处发生的跨槽匝间短路现象明显。这是一个遗憾。还有,另一个槽选错方向了。更新再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