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win_Sun
发表于 2016-12-1 08:31
本帖最后由 Edwin_Sun 于 2016-12-1 08:41 编辑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16-11-30 21:10
你这个转切应力真是太高了,我很惊讶!!!
曾老师可以帮我算下,如果我们的公式是一样的话
额定转矩26000Nm,转子外径大约是770mm,那么转切应力是26000Nm/(0.77m/2)=67532.5N
轴长550,那么转子表面面积是pi*0.77m*0.55m=1.33m^2
那么转切应力的密度是67532.5N/1.33m^2=50758N/m^2
大约是这个数值吧
问题就是效率太低了,不过对于这么大个的电机,十几个千瓦的损耗,温度真的升不上去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16-12-1 18:29
我估计马达的磁负荷以及线负荷都已经达到极限了!
Edwin_Sun
发表于 2016-12-1 21:15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16-12-1 18:29
我估计马达的磁负荷以及线负荷都已经达到极限了!
线负荷估计很大了,不然也不会铜耗那么大,效率那么低
磁负荷我是觉得还有空间,因为齿磁密才1.65T,我想把它提高到1.8T左右,但是极数多,永磁不能做的太厚,已经用了44H的永磁了,效果还是不行,这么大个,气隙还不能小
不知道曾老师有何建议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16-12-1 22:23
齿磁密小意味着可以减小齿宽,就可以让出空间为铜所用,不就提高了效率?
Edwin_Sun
发表于 2016-12-2 07:55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16-12-1 22:23
齿磁密小意味着可以减小齿宽,就可以让出空间为铜所用,不就提高了效率?
这里有点自相矛盾的东西,减小齿宽,如果磁密没有成倍比例增加的话,那么你的反电动势是下降的,同等转矩输出,需要的电流是增加的,I^2*R,电阻虽略减小,但电流平方却加倍增大,导致铜耗略增啊,所以现在的齿宽算是一个优化值了,我现在尽量想去提高永磁的性能,但已经到44了,往上也没了,貌似到了一个瓶颈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16-12-2 10:34
Edwin_Sun 发表于 2016-12-2 07:55
这里有点自相矛盾的东西,减小齿宽,如果磁密没有成倍比例增加的话,那么你的反电动势是下降的,同等转矩 ...
反电势怎么会下降呢?我不明白
Edwin_Sun
发表于 2016-12-2 15:19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16-12-2 10:34
反电势怎么会下降呢?我不明白
简单的讲,反电动势跟磁链成正比,假设一个齿上的磁密是B,截面积是S,那么磁通是BS,减小了齿宽,磁密是增加了,但是截面积减小了,同时磁密的增加并没有截面积减小的比例大,所以会导致反电动势的降低的。。。
张老五
发表于 2016-12-2 15:28
Edwin_Sun 发表于 2016-12-2 15:19
简单的讲,反电动势跟磁链成正比,假设一个齿上的磁密是B,截面积是S,那么磁通是BS,减小了齿宽,磁密是 ...
为啥“磁密的增加并没有截面积减小的比例大”?
Edwin_Sun
发表于 2016-12-2 15:49
张老五 发表于 2016-12-2 15:28
为啥“磁密的增加并没有截面积减小的比例大”?
过拐点,进入饱和区了啊。。。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16-12-2 16:38
Edwin_Sun 发表于 2016-12-2 15:19
简单的讲,反电动势跟磁链成正比,假设一个齿上的磁密是B,截面积是S,那么磁通是BS,减小了齿宽,磁密是 ...
你把齿宽减少10%进行仿真试试,我可以保证你的反电势不会降低!!!
张老五
发表于 2016-12-2 17:29
Edwin_Sun 发表于 2016-12-2 15:49
过拐点,进入饱和区了啊。。。
你这个理论跨度有点大
Edwin_Sun
发表于 2016-12-3 13:55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16-12-2 16:38
你把齿宽减少10%进行仿真试试,我可以保证你的反电势不会降低!!!
不用保证,我早就试过了呢,9mm的齿宽,减小到8mm,是降低的,降2V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16-12-4 01:10
Edwin_Sun 发表于 2016-12-3 13:55
不用保证,我早就试过了呢,9mm的齿宽,减小到8mm,是降低的,降2V
找到解决的办法了!
只要增加齿宽就可以了,根据你的分析和试验,这样就可以增加磁通量和反电势,因此就会减小线圈电流,从而快速降低铜耗,这样就提高了效率。
Edwin_Sun
发表于 2016-12-4 19:32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16-12-4 01:10
找到解决的办法了!
只要增加齿宽就可以了,根据你的分析和试验,这样就可以增加磁通量和反电势,因此就 ...
我没明白你的意思。。。
齿宽和铜耗的关系是有一个拐点的。。。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16-12-4 20:45
本帖最后由 zengxiaodong 于 2016-12-4 20:46 编辑
Edwin_Sun 发表于 2016-12-4 19:32
我没明白你的意思。。。
齿宽和铜耗的关系是有一个拐点的。。。
哈哈!难不成像《登徒子好色赋》说的,增一丝则宽,减一丝则窄?
Edwin_Sun
发表于 2016-12-5 09:36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16-12-4 20:45
哈哈!难不成像《登徒子好色赋》说的,增一丝则宽,减一丝则窄?
哎,如果你去推导一下给定转矩之下,铜耗和齿槽面积分配关系的话,你会看到当磁密不变的情况之下,当槽的面积占齿槽总面积的35%左右的时候,铜耗是最小的;当磁密变化的时候,这个百分点会变化;你也可以用有限元算几个分配关系,看看铜耗的变化趋势,是不是有个最低点
此贴封贴吧
免回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19-11-11 08:39
本帖最后由 zengxiaodong 于 2019-11-11 08:44 编辑
这里有个转切应力的参考值,10~60kPa
jiashuai0101
发表于 2019-11-11 17:36
Edwin_Sun 发表于 2016-11-29 21:04
油冷倒是问题不大的,prius的电机就已经能够达到10Nm/kg了,现在是自然冷却呢?而且好多纯电动汽车的电机 ...
配减速齿轮的目的是降低电机自身转矩,由此减小电机电流从而减轻发热情况吗?
jiashuai0101
发表于 2019-11-11 18:19
Edwin_Sun 发表于 2016-11-30 10:08
分数槽的极槽配比能否说一下呢?若是有发布的产品或者发表的问题,一并推荐喽~
分数槽就是气隙谐波太 ...
请问一下,为什么槽口部分的绕组温度要更高呢?
jiashuai0101
发表于 2019-11-11 18:36
Edwin_Sun 发表于 2016-12-1 21:15
线负荷估计很大了,不然也不会铜耗那么大,效率那么低
磁负荷我是觉得还有空间,因为齿磁密才1.65T, ...
请问你定子用的什么材料呢,据我知道,一般的定子矽钢片如(35W300),它的磁密在1.6T就差不多要饱和了。能达到1.8T的是什么材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