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hafu 发表于 2023-11-3 21:06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23-11-3 20:51
不是我的软件,是我推荐大家使用的软件。

电势谐波是时间谐波,磁势谐波是空间谐波。


曾老师

关于绕组谐波,李老师公众号分析了,以 单元电机为基波,以极对数1为基波,极对数P(电机极对数)为基波,三种情况下的谐波
学习后稍微有点理解
我想问的是您分享的软件中 nu 代表的是什么含义,分析绕组系数以谁为基波分析的

我自己感觉里面的1是单元电机,分析的6槽10P,9槽10P也都是单元电机,也就是里面的1是10极的绕组系数
,所以应该看1的绕组系数数值
至于绕组系数这个问题,我其实没想太明白,暂时非常赞同您,也认为是整矩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23-11-3 21:11

本帖最后由 zengxiaodong 于 2023-11-3 21:20 编辑

电势绕组系数





磁势绕组系数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23-11-7 11:27

微信公众号查找:
《电机绕组(16)》

阅读量挺大,还有人专门发给我。













补充内容 (2023-11-10 08:29):
https://bbs.simol.cn/thread-55725-1-1.html

补充内容 (2023-11-10 08:29):
https://bbs.simol.cn/thread-55725-1-1.html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23-11-10 11:22

《电机与控制应用》2023.11





这篇文章可以阅读,但是PDF版还没下载到。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23-11-13 16:34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23-11-10 11:22
《电机与控制应用》2023.11




网站错误今天修正过来了,可以下载PDF版本了。







标准答案 发表于 2024-1-19 08:31

帖子沉下去了,顶一顶,欢迎继续讨论

pzf414049413 发表于 2024-2-2 22:33

提及永磁电机的拓扑。调制特性的磁场调制永磁电机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吗?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24-2-21 14:36

pzf414049413 发表于 2024-2-2 22:33
提及永磁电机的拓扑。调制特性的磁场调制永磁电机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吗?

不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因为其并没有什么值得追求的特异功能!

原能 发表于 2024-6-19 12:05

电机定子线圈接线方式和通电方式以及定子开槽决定定子合成磁动势,进而决定转子极数

原能 发表于 2024-6-19 12:20

电机定子线圈接线方式和通电方式以及定子开槽决定定子合成磁动势,进而推导转子极数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25-3-9 10:47

原能 发表于 2024-6-19 12:05
电机定子线圈接线方式和通电方式以及定子开槽决定定子合成磁动势,进而决定转子极数 ...

说反了吧!

根据转子极数和定子槽数,可以确定定子的线圈方案;反之,根据定子线圈和定子槽数并不能唯一确定转子极数。

原能 发表于 2025-3-15 16:14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25-03-09 10:47
说反了吧!

根据转子极数和定子槽数,可以确定定子的线圈方案;反之,根据定子线圈和定子槽数并不能唯一确定转子极数。

以最强磁动势设计电机我觉得两者差不多差不多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25-3-16 10:39

原能 发表于 2025-3-15 16:14
以最强磁动势设计电机我觉得两者差不多差不多

最强磁动势不一定是电机的工作磁动势,而应该看磁动势幅值与极对数这两者的乘积,该乘积最大者才是电机的工作磁动势(和相应的极数)。

原能 发表于 2025-3-17 12:56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25-03-16 10:39
最强磁动势不一定是电机的工作磁动势,而应该看磁动势幅值与极对数这两者的乘积,该乘积最大者才是电机的工作磁动势(和相应的极数)。

老曾说的对,电机技术的确比我了解的多!

AdrianChanyu 发表于 2025-5-1 02:51

本帖最后由 AdrianChanyu 于 2025-5-1 02:56 编辑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23-10-21 11:37
抛开工艺上的问题,亦不考虑线圈如何放进去,仅从电磁性能的角度而言,可以评判2种方案的优劣如下。




我是那天在群里看到后,打开这个帖子,这两天挤时间断断续续看的,也看完本帖迄今为止之前的114层了,曾老师结合“各家经典教材+仿真软件+工程经验公式层面数学推导”的方法,分析比较了 永磁电机 的电磁特性和机械输出特性,连同其他坛友一起对不对称情况以及启动过程也做了部分仿真分析。
但是,我这里要从更基础的数学电路层面再直达电机的驱动效果上来讨论一下——用到“期望”、“方差(标准差)”、“协方差(相关系数、相关度)”等统计学知识:
假设各相电流独立并每相严格按照相同.的.周期.波形.激励、且电机均速、恒定转矩运行(实际上即便如此也不完全独立——见我上周刚点评的那个帖子:https://bbs.simol.cn/thread-217062-1-1.html,现在就假设各相电源和回路阻抗中把互感电势绝对抑制住了),那么,当各相绕组+各相极靴等各相电极均完全对称的情况下(绕组系数中的分布系数各相对称),可以认为“有几相绕组就有几相电枢极、左右两边的槽都归入同一相电极、各相在各周期内的左右两侧定子的电磁特性协方差极小、相关度最高”(这时候各相绕组内部铁芯磁动势变化周期对称、各相绕组两侧槽边极靴磁动势变化周期对称);
这时候将各相对称的定子铁芯换成不对称的定子铁芯(包括极齿、极轭、哪怕与底座连接的螺孔、甚至螺孔安装后的气隙和螺丝材质的不对称),其他的机电参数(绕组回路、外部转速转矩)仍各相对称,那么,在各极上响应的磁动势和电动势就不各相对称了,此时各相之间的协方差增大、相关度降低、从而各绕组左右两边槽和极靴的上的电磁响应方差变大、独立性增强,但是由于转子的一体性仍确保外部机械输出的统一;
左右分开各自边齿、甚至在对向单独设置各相副齿,也是这个道理——就是为了独立各自相的磁路、达到拆分各相为更多极的目的;
这样的好处之一,就是能在电机启动/停止时利用各相不对称性增大调节能力、更快地到达稳定工况;好处之二,还可以在控制电路中依据其感应电势获得更明显的采样特性,以实现更明显的监控校准能力。{:11_579:}

AdrianChanyu 发表于 2025-5-1 03:06

标准答案 发表于 2023-9-11 12:49
6槽10极呢?

李老师,10极就是10极,您看到的就是对的了!
至于9槽、6槽、3槽,看我115楼的解释——带绕组的,三相,可以认为是主动3槽,然后因为不对称性协方差增大、各齿极间的独立性增强,那些个没绕组的中间槽可以认为是“被动槽”;同样,因为不对称性,同一相绕组在左右两侧的电磁特性在各相之间也不同——也可以认为是“主动的6槽”!
您的感觉是对的了!

十二飞帝 发表于 2025-7-25 17:49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23-10-15 09:38
.........................但这些磁势谐波幅值虽大,但乘以气隙平均磁导得到相应极对数的磁密波不一定(一 ...

曾老师,我对“电磁转矩跟磁密(磁势)与极对数两者的乘积成正比!”这个结论有些不同看法。
1、从仿真来看,在相同定子中加不同极对数的转子,过多极对数的转子出力能力断崖式下跌,明显看出磁极间漏磁严重,从仿真来看并不支持上面的结论;
2、在这个结论里不同极对数的磁场中,磁导一样的话,可以说用磁密或者用磁势作推论都应该没问题,下面就用磁密来推算;
3、电机的转矩是电机电磁切向力密度和气隙圆面积及半径的乘积,切向力密度是径向磁密×切向磁密/磁导率,气隙圆面积为2pτLe,所以转矩的公式如下:
T=BrBt/u0×2pτLe×R,
把不同极对数之间相同的部分摘出来括起来(暂时先认为Bt相同,后面再进一步分析Bt),比较剩下的部分:
T=Br×p×τ×(2BtLe×R/u0)
以上推论发现不同极对数的电机之间即使磁密×极对数相等,但还有个极距τ,也就是说极对数多的电机极距τ小,所以极对数多的电机转矩肯定是小的;
4、第3条认为Bt是相等的,实际极对数多的电机Bt可能也是小的,原因如下:在电机运行中电枢磁场和转子磁场是呈90°电角度的,而极对数多的电机电枢磁场和转子磁场实际机械夹角反而更小,磁力线拉偏角度更小,这个Bt只可能更小,更进一步否定了磁密×极对数呈正比的结论。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25-7-25 19:56

十二飞帝 发表于 2025-7-25 17:49
曾老师,我对“电磁转矩跟磁密(磁势)与极对数两者的乘积成正比!”这个结论有些不同看法。
1、从仿真来看 ...

前提是永磁电机,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3槽2极、3槽4极

假设定子不变,绕组也不变,那么2种电机的转向相反。


对于3槽4极的电机而言,由于其极距小,所以,永磁气隙磁密可以达到2倍的幅值,定子齿、定子轭也不会饱和。因此,电机的转矩可以轻松达到3槽2极电机的2倍。

至于怎么样使得气隙磁密幅值大幅度提高,这是转子设计的方案,有很多可行的措施。


即使3槽4极电机的气隙磁密幅值达不到2倍,那么就意味着定子齿宽可以减小(定子轭厚度也可减小),从而为槽腾出更多的空间,也就是铜线可以多用,提高线负荷A,总之,达到2倍转矩是不难的!



由此看来,我提出的“电磁转矩跟磁密(磁势)与极对数两者的乘积成正比”这个结论,明显是偏于保守的,应予以修正!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25-7-25 20:07

本帖最后由 zengxiaodong 于 2025-7-25 20:18 编辑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25-7-25 19:56
前提是永磁电机,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3槽2极、3槽4极


如何修正呢?


我们以9槽8极、9槽10极为例。

在保持定子齿、轭饱和程度相同的前提下,10极电机的气隙磁密幅值一定可以达到8极的1.25倍,因此,10极电机的转矩可以达到8极电机的1.25倍!


同样地,对于12槽10极、12槽14极电机而言,在保持定子齿、轭饱和程度相同的前提下,14极电机的气隙磁密幅值可以达到10极电机的1.4倍,自然,14极电机的转矩可达10极电机的1.4倍!


总之,谭建成教授的书中结论是正确的,凡是成对出现的集中绕组分数槽永磁电机,选取极数多的方案更加有利!




十二飞帝 发表于 2025-7-26 10:41

zengxiaodong 发表于 2025-7-25 20:07
如何修正呢?




曾老师,您52楼也说是要在保持定子结构不变,电流一样的基础上,对比不同极对数的转子组合的出力,可这里又说改齿宽,又要在转子上大力出奇迹,不同极对数对比,肯定也得极弧系数,气隙,磁体厚度一样才公平呀。

另外不论是2极3槽/4极3槽,8极9槽/10极9槽,10极12槽/14极12槽成对的电机,就算忽略槽漏磁(然而极数多的漏磁占比会更大),根据截面磁通相等的原则,只要两个不同极对数转子相同定子的电机齿磁密一致,那么理论上气隙磁密也必定是一样的,出现不了曾老师说的1.25倍和1.4倍。

另外谭教授这本书,铁损计算应用了B2f1.3这个公式,这个明显是经验公式,工程计算上用用也罢,应用到这种学术研究结论里我感觉太粗糙。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近距离体会永磁电机灵活的磁路拓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