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法计算效率,绕组温度如何测量?
本帖最后由 h80322285 于 2016-12-18 16:18 编辑GB1032-2012,页码39,有B法的计算格式。
按照这个格式,计算效率,序号3就需要测量绕组的温度。
想问下,大家在做电机型式试验的时候,这个绕组温度是怎么测量的。
预埋温度传感器这个就不要提了。
因为我们厂家每年被抽检去的电机,人家做试验是没有这个条件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抽样方的工作人员有提到这个,说他们也是按照自己的一套方法来得到这个绕组温度的,
但是没有使用温度传感器,具体没有说出来。
所以我们想问下,在不能预埋传感器的情况下,这个绕组的温度是如何得到的。
特别是做负载试验的时候,需要记录6点,每一点都需要记录绕组的温度。
停电后测绕组的电阻啊 本帖最后由 h80322285 于 2016-12-24 11:12 编辑
像负载试验的过程中,应该不可以记一个点,测量一次电阻,然后再加负载再记录一个点再停机再测量一次电阻吧。
我看到杭州机电产品质量检测所,现在在临安那边了。
没看到他们这样测量。但是做负载试验时,标准上要求是需要记录每个测试点的绕组温度的。
这个温度真心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得到的。
电机内部也没有预埋传感器的。
听他们的意思,在做负载特性曲线所需点的时候,就当这些点的绕组温度近似热实验结束时的绕组温度了。
我相信很多测试者并没有足够的条件完全遵守标准规定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停电以后测电阻
停电以后测电阻
停电以后测电阻 老五。没有听懂你说的话,他只顾自己脑子里想的问题了 停电后测量电阻,就是指的电阻法吧? 停电测电阻,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测出可不修正,要不还得做曲线求出,最后在折算到标准温度下的电阻 本帖最后由 h80322285 于 2017-1-5 13:14 编辑
前几天去省里的一家检测机构参观了。
按照标准规定做负载试验的时候需要记录每个点的电阻,但是他们不是测量每个点的电阻值。
他们是通过记录热试验结束时的电阻和电流和负载试验结束最后一点的电阻和电流,然后用
电流做X坐标,电阻做Y坐标来确定每个负载点的电阻的。 本帖最后由 h80322285 于 2017-1-5 13:09 编辑
在按照标准中B法的计算格式进行计算过程中,有个修正系数的求取r,r按照标准要求求取的值需要大于0.95,但是实际计算中出现负数,咨询了一位工程师,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数据采样同步性差或仪器采样频率低。不知道大家对这个解释怎么看。
我再说一遍,这回详细一点
先在电机冷态下测量绕组的电阻值,同时记录环境温度
温升试验结束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好像记得是120秒)测量绕组的电阻值,然后用电阻-温度公式计算温升和温度
如果由于条件限制,造成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测得电阻值,那么可以连续测量电阻值同时记录时间,画出电阻-时间曲线反推出停电瞬间的电阻值,再按上一条的方法计算温度。
30秒内不需要修正电阻。 h80322285 发表于 2017-1-5 13:01
前几天去省里的一家检测机构参观了。
按照标准规定做负载试验的时候需要记录每个点的电阻,但是他们不是测 ...
9楼老师的回帖很有教益和启迪,赞!
但是,热试验结束后的电阻电流作为一个点,负载特性结束后的电阻电流作为另一个点,这样一共2个点,依靠这两个点来决定中间8-9个点的电阻值,按线性还是按多次方不好确定,也就是说两个点不能获得电阻-电流变化规律,如果单纯按线性Y=KX+B来推延的话,似乎缺乏基本的理论支持,再次感谢9楼的回帖。 h80322285 发表于 2017-1-5 13:08
在按照标准中B法的计算格式进行计算过程中,有个修正系数的求取r,r按照标准要求求取的值需要大于0.95,但 ...
求取相关系数,剩余损耗出现负值,我也遇见过,我也怀疑是输入输出采集不同步,现场观察二次仪表和软件显示不同步。。我对试验不专业,只是凭感觉而已,后来设备的外协人员不认为是不同步,对设备显示略作调试并把试验人员采点节奏放缓有所改善。。我认为这些都可以解决,如果扭矩转速传感器重复性不行的话,也就是说,出现负值的原因是输出大于输入,就麻烦了。。试验等于白忙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