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well仿真时,2D和3D的结果差异很大是什么原因?
在进行直线电机模型搭建时,分别搭建了2D和3D的模型,尺寸参数、负载等都是相同的,为什么仿真结果差好多?2D和3D会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没研究过直线电机,不知道你这个考虑轴向长度不? 销声匿迹 发表于 2015-5-10 21:53没研究过直线电机,不知道你这个考虑轴向长度不?
可是在2D模型搭建的时候,不是会设置轴向长度吗?2D的是画一个平面图,3D是把轴向长度立体的呈现出来啊!不知道旋转电机2D和3D仿真时候区别大吗? 木子李李 发表于 2015-5-11 10:17
可是在2D模型搭建的时候,不是会设置轴向长度吗?2D的是画一个平面图,3D是把轴向长度立体的呈现出来啊! ...
2d只有在瞬态场才能设置长度,其他的都是默认单位长度 销声匿迹 发表于 2015-5-11 12:48
2d只有在瞬态场才能设置长度,其他的都是默认单位长度
对的,2D就是研究瞬态场时的推力等的,所以是按照2D的模型又建了3D的模型,但是仿真结果总是跟2D的差很多 销声匿迹 发表于 2015-5-11 12:48
2d只有在瞬态场才能设置长度,其他的都是默认单位长度
对的,2D就是研究瞬态场时的推力等的,所以是按照2D的模型又建了3D的模型,但是仿真结果总是跟2D的差很多 端部效应吧,2D下没有端部效应,3D下会有 husttpp 发表于 2015-5-19 22:43
端部效应吧,2D下没有端部效应,3D下会有
不对吧,都有端部效应的 差很多吗? 大概百分比是多少,你核对一下模型呢,那理说应该差距不大。。。 应该不会差很多!还是要看看具体的参数设置上有什么不同!
p革囊c 发表于 2015-5-21 20:40
不对吧,都有端部效应的
2d不考虑端部的。。 2d虽然不考虑端部 但是端部效应还是实际存在的 有一定的影响。而3D的仿真理论上肯定比2D的结果好,但是对计算机的软件要求高,
比较耗时,在要求不高的条件下还是用2D模型仿真吧 我也遇到过,应该是端部效应带来的差异,不过差别不大,3D会小一点 如果2D和3D差的多了,首先要排除3D网格精度不够造成的原因 这个试过很多次,maxwell对稍复杂结构,3D的结果不可用,包括maget等也不行。最靠谱的是ANSYS。 我觉得是,考虑斜槽、轴向有永磁体的电机,3d和2d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 销声匿迹 发表于 2015-6-9 21:22
2d不考虑端部的。。
兄弟,你确定?我做过详细分析端部力,衍射到直线电机的推力波动力,都是在2d环境做的瞬态分析,和理论分析结果相当,觉得2d端部力还是很明显的啊~ st7715 发表于 2015-7-8 00:32
这个试过很多次,maxwell对稍复杂结构,3D的结果不可用,包括maget等也不行。最靠谱的是ANSYS。
稍复杂结构?一般什么样的结构才算是呢? 轴向长度和绕组变化 极有可能是3D剖分不够精细造成的,可以尝试一下剖细一点试试。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