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soft maxwell 3Dwinding参数设置
请问直接从RMxprt导入到3D中的电机模型,winding的电感参数一项设置为0,仿真出的电流有效值很大是否与其有关系?把此参数修改后电流波形变得更差是何缘故?求大神指点{:soso_e154:} 求大神啊,为何加了电感后仿真出来的电流波形也不好,值也是巨大{:soso_e135:} ding qi 你这个不对吧!RM导入有电感值的存在啊!你要不试下从新导入! 651246878 发表于 2014-9-20 10:25
你这个不对吧!
RM导入有电感值的存在啊!你要不试下从新导入!
重新导入了,还是那个样子 那你就把2D里面的电感参数复制到3D里面去计算吧!这样试试看看准不准! 651246878 发表于 2014-9-20 13:19
那你就把2D里面的电感参数复制到3D里面去计算吧!这样试试看看准不准!
也已经试过了,加上电感之后的电流波形更差,这就不理解了,理论上加上电感之后的电流波形应该会好一点的呀 wwwllwell 发表于 2014-9-21 13:11
也已经试过了,加上电感之后的电流波形更差,这就不理解了,理论上加上电感之后的电流波形应该会好一点的 ...
你要仿真什么参数为什么要用到3D? 651246878 发表于 2014-9-22 08:19
你要仿真什么参数为什么要用到3D?
改造的电机,进行性能分析 那个框里的电感值,应该称之为“串入电感值”。有限元模型中,绕组自身的电感以及绕组之间的互感,都是由几何形状来定的,因此,有了几何形状,就有了电感的大小。这个框的输入值,即“串入电感”,通常用来填入几何模型上未考虑的“漏感”,在2D有限元中,是用来弥补2D模型与3D模型之间差距的,即端部漏感。
电机学课本中,交流电机的漏抗只有三项:端部漏抗,槽漏抗,谐波漏抗。相应的漏感也只有三项。
3D建模的有限元分析,完全可以考虑这三种漏抗。而2D建模则因切掉了端部,而不能计入端部漏感。且槽漏感和谐波漏感也因未计端部而有些许的偏差,但是次要因素,2D 3D的电感区别,主要是端部漏感。
而端部漏感可以根据几何和电磁场的基本运算,由Rmxprt算出,可以直接填写到2D模型绕组的选项框中,即,串入电感。
对于3D模型,因漏感是准确的,所以一般不用校正电感,串入电感为0。在3D模型中,这一项仅在考虑电机端部与电压源之间电线接线的电感时才有效。
sduee 发表于 2014-9-22 19:49
那个框里的电感值,应该称之为“串入电感值”。有限元模型中,绕组自身的电感以及绕组之间的互感,都是由几 ...
{:soso_e183:} 受教了,谢谢您。可否再请教一个问题,为何3D模型中仿真出来的电流转矩值会比2D中的值大好多,2D中电流20A,转矩105Nm,到了3D中,电流1000多,转矩700多。 wwwllwell 发表于 2014-9-23 09:26
受教了,谢谢您。可否再请教一个问题,为何3D模型中仿真出来的电流转矩值会比2D中的值大好 ...
可能是初始电流的问题,或者初始位置转子位置的问题,电流衰减一会也就能达到较小的值了。 sduee 发表于 2014-9-23 09:54
可能是初始电流的问题,或者初始位置转子位置的问题,电流衰减一会也就能达到较小的值了。
已经稳定的值了这是,3D的仿真确实好慢,转子位置角设置的和2D的一样
页:
[1]